#彩礼与子女入学挂钩合理吗#意图使用行政手段,来解决高彩礼的问题。最终效果到底能有多少呢?其实很有可能雷声大雨点小,而且还有可能衍生弄虚作假的情况。
江西省号称是全国彩礼最高的省份,为了遏制这一不正常现象,江西省现在出台多个措施,鼓励低彩礼和零彩礼。其中崇义县颁布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其中包括颁证礼遇、子女入学、创业扶持、健康体检、交通出行、酒席优惠、商购打折、农业优惠等10个方面。措施覆盖的范围还挺广阔,颁布的内容也挺诱人,但是能够达到效果吗?
崇义县也对低彩礼进行了数额的认定划分,标准为:男方给女方的聘礼、礼金为零或不超过3.9万元(不含返还礼金和嫁妆折价)。只要是在这个范围内,夫妻的子女可持礼遇卡,未来在学前、义务教育阶段,按照第一顺序择校入学。同样还可以在县里旅游免门票,免费体检,免费一年乘坐公交车。同样在找工作时可以被优先聘用,婚礼时享受8.8折优待,海伦享受农业生产果园水肥一体化灌溉政策补贴,同样在婚礼筹备的购买物品、婚纱摄影等方面,享折扣优惠。
不过仔细分析,用这10项措施能扭转当地高彩礼的情况吗?有可能未必,还有可能弄虚作假。因为假如男方出了高彩礼之后双方顺利结婚,此时男方女方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那么面对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他们的最佳选择肯定是隐瞒高彩礼的事实真相,而对外宣称是低彩礼或者零彩礼。大家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呢?都已经结婚了,还会傻到在外面宣称自己是高彩礼,而不肯享受这些给予的优惠吗?
同样宣布的这十大项优惠,如果是在政府管控的项目和范围之内,可能会被落实。但是如果是企业经营的项目,他们真的会落实吗?例如婚宴价格88折,餐饮商家是自负盈亏的,如果不落序可能被县里查,但是如果落实那12%的收入,谁来给补贴呢?假如县里不给补贴,那么很有可能餐饮商家选择提高酒席价格,再打88折,最终一切流于形式。同样其他的床上用品,婚纱摄影完全也有可能这样干。
其实还是应该由社会来去教育,别的省份假如彩礼会更低,那么本地小伙有可能选择外地女子机会。当本地女子因为彩礼问题无法出嫁的时候,那么自然也会降低彩礼价格了。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意识公文能够住校的,有可能还是要经过比较长的社会自然调整。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