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奖章在西方博物馆可能并不会引起什么波澜,但是在中国人心里却是切肤之痛。这枚奖章是英国颁发给参加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英军士兵的,虽然中英《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署的,但奖章实际上是在1843年以后才开始颁发的,设计者是威廉·维恩。
奖章的上挂部分装有6条金属横铭——这是欧洲勋章的重要设计传统,这种横铭通过上面的文字来表示获得者在与奖章相关的战争中参与过的重要行动,通常上面都是地名和时间,可以在领取后自行组装佩戴。这一枚奖章上就有6枚横铭,上面的文字分别为:
中国 1842(这应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佛山 1857(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佛山水道之战)
广州 1857(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广州之战,总督叶名琛被俘)
大沽 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直隶总督谭廷襄临危弃守,炮台失守,联军紧逼天津城,清廷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大沽 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第三次大沽口之战,此战联军胜利,再占大沽口)
北京 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北京之战,10月联军攻克北京,圆明园等皇家园林遭受劫难)
这样的勋章存世量不少,但是带着如此多横铭的不多,可见佩戴者在中国的“征战履历”颇为丰富。勋章背面图案上的拉丁文铭文倒是说了一句实话——武力彰显和平,列强用武力征服和掠夺,实现那种以它们为世界核心的“和平”,对列强而言,武力就是掠夺凶悍程度的标签;对于曾经领教过列强武力的国家,要想获得真正平等权益下的和平,也同样要依靠强大的武装力量。同样是武力,和平的性质可能截然不同。两根金条,真的有高尚的和龌龊的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