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何身为六国顶级贵族的张良要给刘邦打工,而不是刘邦给他打工?

看似张良是在给刘邦打工,其实他俩是在互相帮助,说得更直白一点,他们的关系本质是一种战略上的相互利用,至少前期是这样。韩国

看似张良是在给刘邦打工,其实他俩是在互相帮助,说得更直白一点,他们的关系本质是一种战略上的相互利用,至少前期是这样。

韩国被秦灭后,张良一直都在寻求恢复韩国,只不过最后他看清了大势所趋,并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选择放弃。

张良家五代为韩相,在韩国,他的家族有着巨大利益,随着韩国为秦所灭,张良家在韩国的“贵族身份”“政治根基”以及“累世之功”被彻底清零。

满怀家国情怀与家族利益的张良,由此踏上了第一次复仇之路—灭秦。

为此他甚至到了“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的疯狂境地。

其中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是,博浪沙椎砸秦王车,只不过运气稍差,“误中副车”。

除此之外,张良也在留意结交反秦人士,项伯便是其中之一。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旧贵族借机纷纷复国,而在陈胜吴广死后,起义实际上已经变成六国旧贵族对于秦国的“复仇者联盟”。

此时,张良也趁势而起,聚集少年百余人,准备投身反秦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刘邦,并跟刘邦有了短暂的接触,从此之后,刘邦总是尊称其为“子房”而非直呼其名。而张良也引其为知己,甚至直言“沛公殆天授”!

此时,他们的价值还没有趋同,所以势必要分开,刘邦在项梁处借得兵将,去夺回自己的根据地--丰邑。

张良也在项梁处借了千余人,与韩王成向西攻略韩地。

韩成与张良在韩地先得数城,又被秦军攻陷。

从地图上看,张良的活动区域紧邻函谷关,非常靠近秦国核心区域,这使其成为秦军的首要打击目标,再加上本身军事力量薄弱。张良不得不转入游击战。

在张良打游击的时候,与西进的刘邦又一次产生了交集。

在刘邦的帮助下,张良与韩王成攻下了韩地十余座城,并令韩王成留守,张良则随刘邦继续西进。

到这时,张良跟刘邦还是互利关系,并不是谁为谁打工。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理解这种互利关系,接下来分别审视双方的得失。

先从张良的视角来看:

首先、韩地与刘邦的胜败有着深度的绑定,如果刘邦西进攻秦不利,刘邦刚刚替他们夺下来的十几座城,将再次面临被秦军夺回的风险。

其次、张良应该知道“怀王之约”,在灭秦后,诸侯间很可能会再次爆发类似战国时期的互相攻伐。

韩非在其所著《韩非子·存韩》提到过韩国的尴尬境地。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

韩是小国,所处四战之地,而要对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所以张良需要为自己跟韩成寻找一个靠山,他虽跟项伯有旧,但跟项羽不熟;反而跟刘邦有着很深的交情。

况且项羽势大,自己的加入不过锦上添花,无关紧要,很难获得话语权。但加入刘邦集团对于此时的刘邦却有着极大的帮助。

援引贾诩建议张绣投降曹操的话,来进一步阐述张良跟刘邦的优势:

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三国志·贾诩传》

如果能够帮助刘邦进入关中,不仅能够报秦灭韩的仇,成为关中王的刘邦,又能给予韩地军事庇护!

试想若张良仅是刘邦的“打工者”,他不应该在刘邦进入汉中这个最困难的时刻离开,直到韩王成被杀,复国梦彻底破灭后,才返回刘邦处。

这应该可以证明,前期的张良是一位拥有政治独立目标的合作伙伴,而非“打工者”。

再从刘邦的视角来看:

他帮助张良夺取韩地,首先可以保证侧翼安全,避免粮道被秦军切割;

其次、如果战事不利,还不至于被秦国前后夹击;

第三、可以获得张良的谋略相助;

第四、自己成为汉王之后,韩国是他与其他诸侯国尤其是楚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

从双方角度出发,可以明显的看出,张良帮助刘邦除了他们深厚的情谊;最重要的,这是一场需求互补的双赢合作。

伴随着灭秦的胜利,项羽主导分封诸侯,却以张良帮助刘邦为由,将韩王成带到彭城,不久便杀掉,这令张良的复国梦再次破灭!

至此,项羽成为了张良复仇的新目标,他将以‘帝王师’的身份,辅佐刘邦开启一场新的征程——讨伐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