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夫人玉组佩

霸名评过去 2023-12-25 12:10:10
所处时代:西周 器物规格:最大璜长15.8厘米 出土时间:1993年 出土地点: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组佩,1993年出土于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是整个晋侯墓地出土的最大的玉礼器组合,也是目前全国同期墓葬中发现的最大的玉组佩,在我国玉器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玉组佩由玉衡、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各种珍贵玉饰共204件串联而成,工艺精湛,庄重典雅。玉饰上的纹饰细腻,多为双线勾勒,有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下端有一对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玉雁和玉蚕,为玉组佩增添了生机趣味,也表达了墓主人破茧重生的愿望。这套玉组佩背后是古人精湛的琢玉技术,更蕴含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与精神。 那么,玉组佩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西周时期,贵族间开始盛行一种由多件块玉串联组成、悬于身上的佩饰,也就是今天的玉组佩,亦如古人常说的那样,“君子必佩玉”,玉成为了西周时期的一种礼制,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象征,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佩戴。 西周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高峰,当时的中国已经有长达6000年的玉文化了,所以西周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阶段,对我们研究玉器的礼制、工艺等方面的内容,都非常重要。西周时期玉组佩多悬挂于脖子上,到了春秋时期,则流行系挂于腰带上,因此玉组佩也趋向简单化,大型的玉组佩在西周流行一段时间后,便退出历史舞台。 周人赋予玉器特殊的道德内涵,让玉器成为礼制的载体,一方面是礼制活动中的媒介,另一方面,成为各个等级在特定场合的身份象征。 文献及考古材料反映的周人用玉观念及用玉制度,可以分多个层面。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祭祀用玉,如圭、璧、环;用于朝堂之上封赏用玉,如圭、璋;用于诸侯间问聘用玉,如环、瑗;用于贵族参加礼制礼仪活动佩戴之玉,如璜组佩、梯形牌组佩;用于日常佩戴与把玩之玉,如发饰、耳饰玦、觞、小串饰、腕饰;用于祈求不朽的丧葬之玉,如口玲、瞑幕、握玉、踏玉等。 周人视死如生,不仅生前佩玉,并且认为在死后玉可保护尸体,使人不朽,所以大量的佩饰在生前使用,死后又一块随葬入棺中,覆在身体上,用以保护身体。而专为死者赶制的敛尸玉出现并逐步兴起。西周葬玉的逐步使用开创了以后战国、汉代葬玉大量使用的先风。

0 阅读:8
霸名评过去

霸名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