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氢弹进入攻坚战最重要的时候,研究所获得了一份外国报纸,专家们都很兴奋,报纸

槿论看社会 2023-12-21 23:36:23
在研究氢弹进入攻坚战最重要的时候,研究所获得了一份外国报纸,专家们都很兴奋,报纸上面刊载了一个氢弹理论的关键性实验。但是,要验证这个实验,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做还是不做,核弹专家们意见不一,争论不休。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为了不让新中国更好的发展,于是他开始不断地对我们进行核威胁,研发原子弹成为了当时国内最重要的任务。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众位科研人员,他们为此耗费了无数心血。 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终于有了核打击能力,再也不用惧怕其他国家的核威胁了。可除了原子弹之外,氢弹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时许多国家已经完成了氢弹的研发工作,所以我们也绝对不能落后。 1961年,原子弹还在研发的时候,氢弹也开始提上了日程。这一年,年仅34岁的于敏受到了这个任务,上面希望于敏可以参与氢弹的研制。于敏得知后没有任何意见,他立刻加入了氢弹的研发工作。 于敏带领自己的小团队前往了戈壁滩,戈壁滩荒无人烟,这里不但全都是沙土,而且一个人应该也看不见,可以说环境非常恶劣了,严敏就这样带着自己的的团队在戈壁滩展开了研究。 因为环境的因素导致科研团队的生活非常困难,这里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只有非常简陋的木板房,而且这些木板房也非常不稳定,如果风刮的大的话,那么木板房很有可能就会被刮倒。 而且这里的风沙非常狠毒,刮到人的脸上根本受不了,每次吃饭的时候风沙就会飞到饭菜里面,科研人员们可被风沙给害惨了。 不过面对这些恶劣的环境,科研团队没一个人抱怨,尤其是于敏。于敏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没有一点其他的娱乐活动。研究的过程非常艰难,渔民要进行长时间不断地计算和推敲。 当时我们唯一一台可以使用的计算机还被用在了原子弹的制造上,所以于敏和团队只能用纸笔去计算,这样一来计算的难度就非常大了,于敏每次计算的时候常常几个本加起来都不够用的,可想而知难度究竟有多么大。 要想研究氢弹的话,首先第一步是知道氢弹的理论,只有得出了理论,后面的工作才能围绕着理论去展开。为此于敏费劲了心思,就单单这个理论,于敏和整个团队花费了几年时间。 之后经过一系列的验算后,确定了最终的方案。 这期间还差点失败了,验算的中间出了一个细小的错误,要知道这么多年的努力,如果有一点错误的话,那么后果可就糟糕了,几乎等于努力全都白费了。 还好于敏非常细心,他验算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错误,这才得以让后续的研究可以进行。 有了成功的理论,研发氢弹的工作就可以彻底开始了,于敏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了制造氢弹的阶段,这个过程再次花费了几年时间。 一直到1967年6月17日,在于敏和众多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氢弹终于被研发出来了,第一个氢弹也在罗布泊试爆成功,这次实报和理论上的结果高度吻合,这就代表了氢弹研制成功了。 于敏为了祖国的国防力量整整花费了28年的时间,在这28年里面,于敏隐姓埋名,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就连家人也不知道于敏究竟在干什么。 一直到1988年,于敏的身份才被揭晓,他的事迹被所有人知道。于敏被光荣的授予了“两弹一星”勋章,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原来这个普通的科学家一点都不普通,他竟然是我国氢弹的研发者。 做完任务后,于敏便继续投身到了国防事业上面,一直到去世的时候,于敏还在为了国家忙碌。当时有人询问过于敏,他有没有什么人生遗憾,于敏回答到,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多陪陪家人,不过他不后悔,因为这些时间于敏没有浪费,而是全都交给了国家。 于敏真不愧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表明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爱国之心。正是因为有于敏这样的科学家,才能让我们过上如今的好日子,让我们向于敏致敬!
0 阅读:73
槿论看社会

槿论看社会

我要的不多,可你都没给够,哪怕一个温柔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