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克教授讲咳嗽的一二三线用药
一线是单纯的新发的咳嗽,按照教科书的辨证分型即可,风寒,风热,痰热等,易治易愈
二线是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机寒热虚实错杂,矛盾交织,需要医生仔细搜集资料,认真分析,全面照顾
三线是五脏六腑令人咳,不局限于肺,不治肺也不治咳而咳愈,需要理论功底和中医思维
我们临床久了,慢慢也咂摸出味道了,开出处方,病人吃了以后没效,医生需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个,辨证方向正确,药量不够、时间不够,需要加量,延长时间,这在功能性疾病,7—14天就可以给出基本判断,对于器质性病变,比如结节、肾炎、肿瘤,观察期可能1-3个月。第二个,辨证方向正确,选药的层次不匹配,比如活血,有当归、赤芍,也有桃仁、红花,还有三棱、莪术,更有土鳖虫、水蛭,病重药轻,它就不灵,认真观察舌脉症,同病人做好解释工作,继续探索治疗。第三个,病机考虑不全面或辨证方向错误,需要重新思考、调方。慢性疑难病的成功取决于患者的信任和坚持,也取决于医生的功底和决心。老百姓有句俗话,西医认门,中医认人,患者看西医,门脸越大、等级越高、设备越先进越好,看中医,要打听,谁谁谁瞧病瞧的好,奔着他去,追着他看,预先做好心理建设,医生对病人望闻问切,病人对医生也要望闻问切,看医生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是不是能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思路,医患是不是能真诚有效沟通。看中医真是麻烦,老得复诊,疗程一个月打底是家常便饭,候诊时间经常不短,拿药也慢,药还苦……啧啧啧,医生学得苦,病人看得苦,为啥还要瞧中医?和淘金差不多,美好而稀缺的东西,再苦再累再难,也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