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第一次引进桑塔纳汽车,原本定价为8万,但中方代表认为16万更合适,经销商再加价3、4万,最后一辆桑塔纳差不多20万左右的价格到手,即使如此桑塔纳也是一车难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神车。
1983年,四名德国桑塔纳代表抵达北京,在北京的一家豪华汽车展厅上与中国政府展开进口谈判。他们是桑塔纳轿车的开路先锋,带来这款德国轿车在中国的首秀。
“这可是头一遭。”展厅经理李向民拍了拍手下的汽车工程师李强,“这下咱中国人也有机会一睹国外顶级车的风采了!”
然而,当得知德国方面原本预计的中国入市价格——8万元人民币。想以极低的价格引入桑塔纳,以期吸引消费者。
李经理的脸色即刻变得难看起来:“这可不行!按国际价销售,必然会对我国汽车工业形成冲击。为保护国产车企,必须采取更高定价!”
于是展开了一场“你追我赶”的讨价还价。李强一旁静静旁听,时不时翻阅手中的设计图纸。
的确,这款桑塔纳轿车无论是动力系统,还是内饰外观,都明显领先于我国产车多年。如果直接按世界标准销售,势必会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冲击。
最终,双方经过数轮协商,桑塔纳轿车在中国的首批入市价格被确定在16万元人民币左右——是最初预期价格的整整两倍!
更过分的是,有经销商又在此基础上涨了价,直接将价格抬到了离谱的20万元。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李强却是沉静的。他知道,过高的定价固然会受到诟病,但同时也为我国汽车工业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期。他相信,国产轿车一定会在与世界车企的竞争中不断进步!
高额定价果然影响了桑塔纳在中国的初期销量。不过,以当时中国人民对汽车的向往程度,囊中羞涩之人依然疯狂趋之若鹜。
首批少量逾20辆桑塔纳很快成为当年北京街头的风景线。高定价反而使得这款进口汽车在消费者心目中增添了些许难得的尊贵感。
桑塔纳轿车在入市后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国产轿车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实,高定价背后,主要考量到桑塔纳进入中国市场的各种成本因素。
第一,桑塔纳主要零部件依赖进口,加工成本高。其次,当时外汇结算还使用比专门汇率更高的“外汇券”,进一步增大了交易成本。
此外,中国当时尚无完善的汽车后市场,预售服务成本也难以估计。这些成本因素共同推高了桑塔纳的最终售价。
尽管数量有限,但桑塔纳作为中国最早的进口汽车品牌,却给中国汽车业带来深远影响。它们向国内消费者展示了国外先进汽车的样式及性能,帮助拉高了国产车的技术水平。
同时,也刺激了国内汽车企业开发研制本土化技术的决心,其中以大众汽车在天津、长安汽车在汉阳创立国内生产基地为标志,这些举措直接提升了国产车的质量和产能。
与此同时,桑塔纳也成为中国消费者认识和接触国际品牌的窗口,培养民众对汽车的新消费思潮。
1984年,一汽与德国福特汽车合资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国产轿车的量产;与此同时,东风汽车、北汽福田等国产车企也在这一时期崛起,推出自主轿车品牌。
国产车种类增多,性价比更高,很快取代进口车占领大众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全面放开,消费者需求快速升级。桑塔纳不断更新产品线未能跟上节奏,在小型经济车和豪华车领域渐感施压。
进入新世纪,随着各大国际品牌纷纷加入中国市场,桑塔纳的市场份额日益萎缩。
三十余年,桑塔纳见证和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成长。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桑塔纳的光辉历程,将长久地刻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册上。
如今,时过境迁。桑塔纳轿车已不复当年的市场热度,国产车型占据主流。而它开创“中国第一代神车”的地位,却无人能夺。
每每翻出桑塔纳的老照片,人们仍不禁缅怀,那是岁月静好的光景,永远定格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