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猿看文物##国潮正当红#【嵌红铜龙纹铜敦】(战国)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敦

丝佩说历史 2023-08-02 13:07:34

#小猿看文物# #国潮正当红#

【嵌红铜龙纹铜敦】(战国)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

敦(duì),粢(zī)盛器,用来盛放谷物。《仪礼·少牢馈食礼》记载:“陈五鼎……佐食取黍稷于四敦。”春秋中期以后,敦、鼎组合成为墓葬青铜食器的基本组合形式,广泛出土于大小墓葬中。战国晚期后,青铜敦逐渐消失。

青铜嵌错工艺,即在铸造好的青铜器表面开槽后嵌入用其他材料制成的丝、片,再用厝石把青铜器表面磨平错光,构成纹饰或文字,可细分为错金、错银、错红铜等。青铜嵌错工艺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件铜敦的器盖与器身扣合呈球体,盖顶饰三个等距离的环钮,器盖与器身两侧各有一对小环耳,器底有三足。通体环绕嵌红铜龙纹纹饰带,两两对称排列,富有韵律。总体造型规整,保存完好,风格朴拙,工艺精湛。

参考资料:

1.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官网

2.海宁. 试论青铜盆、盂、敦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5.

3.彭裕商.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J].考古学报,2008,No.169(02):175-194.

4.翟胜利.中国古代青铜嵌错工艺的技术源流与审美特征[J].收藏家,2020,No.290(12):3-10.

图1-2 嵌红铜龙纹铜敦

图3 嵌红铜龙纹

图4 青铜嵌错工艺示意图(以错金银为例)

图片来源:

图1-3均来源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官网;图4截图自b站视频【错金银工艺介绍】

0 阅读:0
丝佩说历史

丝佩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