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成长起来的青年中医人,值得信赖[话筒]
原创 黄利兵 在去年年底,随着疫情放开,老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可以说是直线增长,拿着中医大夫开好的药方却配不全中药,要跑好几个地方,或者很多治疗外感的中药也是非常紧缺,一时供应不上来,中医药成为了老百姓的热捧。
这些年来,报考高校中医专业的分数也在上涨,中医专业开始热起来了,国家也在鼓励和扶持中医药的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自然会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健康。而大家在选择中药调理身体或者治疗疾病的时候,会特意去选择青年中医,还是去找年纪大一点的呢?除非本身熟识,或者了解这个年轻中医临证水平怎么样,才会找年轻中医吧。
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深圳的范医生、杭州的蔡医生、上海的高医生等等,这些优秀青年中医的代表,摸爬滚打多年,综合能力很强,靠着过硬的临证本领,口碑不错,患者很多,收入自然也还可以,让我们这些年轻中医非常崇拜。坚定信心,学好中医,肯定可以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而现在,我们这些90后中医也在临床上工作几年了,我们又怎么样了呢?一个热爱中医的人,总是喜欢去认识一些热爱中医的同道,而如今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些全国各地的青年中医。即使有些尚未见过面,感觉似乎认识很久了,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关于中医有很多交流的话题,互相请教,或者推荐有什么好的书籍,他们真的很优秀,在当地小有名气,我自愧不如,也经常推荐附近城市的病人到他们那里就诊,也希望可以帮到患者朋友们。
比如在杭州坐诊的郭明强医生,我的大学加研究生八年的同学,从山东学习回到杭州工作,从儿科入手,用药轻灵,看病很重视逻辑思维,现在周末病人很多,还经常有外地的病人特意去杭州找他看;
在云南昆明坐诊的陈六福医生,没有见过面,经常互动交流,从老家辞职到省城昆明发展,能针善药,运用五运六气,单位学术氛围浓厚,每周三定期学术交流,从《伤寒论》到《金匮要略》,从理论到临床,举一反三,拓展思维;
在武汉坐诊的校友刘茜檬医生,也是没有见过面,从老家辞职,先到厦门工作,半日临证半日读书,非常勤奋,善于总结,非常佩服她,后面工作换到了武汉,没有多久时间的积累,门诊量逐步上升,一天五十人次是经常的事情,靠的还是疗效。
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年中医朋友还有很多,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他们毕业以后直到参加工作,一直保持学习中医的这份热爱,愿意主动去钻研,通过努力,打造出属于自己个人的品牌。
我很庆幸能够和他们成为朋友,在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对比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也相信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青年中医涌现,比如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隆凤岐同学,现在大四,非常优秀的后生,善于收集和整理资料,这份热爱和执着,若干年之后,他肯定也是相当优秀。
青年中医人要坐得住冷板凳,主动钻研,厚积薄发,保持初心,坚定信心,慢慢成长成才,肯定是值得信赖。
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