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院都犯难的黄褐斑,中医这个方子可以[ok]
来源:喜乐小语 黄褐斑虽无自觉症状,但其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与精神因素、睡眠、妊娠、口服避孕药、某些慢性疾病、日光暴晒、遗传、化妆品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
其中,内分泌失调、遗传、紫外线照射是发病主因,黑色素过多是核心病理表现。
黄褐斑易诊断,难根治,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方面取得满意疗效,日益彰显其优势。
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面有微尘”“面尘脱色”等记载。
“有诸内必形于外”,黄褐斑病位虽在颜面,但其发病多与脏腑病变有关。
古代医家将病因病机归为气滞血瘀、肝肾不足、脾胃虚弱等。
如《医宗金鉴》言“黧黑皮干黯原于忧思抑郁成” ,认为乃肝气郁结,藏血损耗,肝郁化热,肝火上冲而至血热不能华面。
《外科正宗》谓此病多因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所致。
当代学者对病因病机认识较为统一:肝、脾、肾功能失调乃发病的核心,肝郁、肝虚、肾虚为主要病机。
瘀为基础病理产物,由此夹杂伴有气血失调、冲任失调、络脉不利、经筋气血不通、浊阴沉积等。
故多以疏肝理气,滋养肝血,益气补肾,滋补肾精,活血化瘀为治法。
虽古代医家有脾虚致斑之论述,然当今鲜有单从脾论治或以脾为重点的论治者。
中医岳仁宋教授创立黄褐斑方:
党参、茯苓、生白术各15g,蜜甘草5g,当归15g,川芎10g,鸡血藤、首乌藤、薏苡仁各30g,牡丹皮、熟地黄、生白芍各15g,醋柴胡、薄荷各10g。
组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补益脾气,气行则水行,脾气生则气血生化有源、输布有力。
重用薏苡仁,健脾利湿,配合薄荷引经上达之性,除面部经络之痰湿。
薄荷、醋柴胡二者调肝解郁,使得中焦气机舒畅,则精津输布无阻。
不论气血不足或是气血阻滞,其面部褐斑均为血不濡养所致,故用白芍、生地养益阴血,先补其不足。
以鸡血藤、首乌藤、当归等活血养血,去瘀生新,使后续新生精血能上达容颜。
全方遵益气、养血、培土三法共用,标本兼治,故而有效。
典型病例:
某女,44岁。黄褐斑9年。平日喜食凉果、辛辣之品。
面色暗黄,黄褐斑多分布于鼻部、双颊。自觉乏力,精力不济,诉工作压力大,情绪稳定。
月经周期正常,量稍少。二便调,纳可。舌红苔黄腻,脉细。
黄褐斑方,熟地黄、当归、酒白芍各15g,川芎10g,党参、茯苓各15g,炙甘草10g,炒白术15g,醋竹叶、柴胡各10g,鸡血藤30g,牡丹皮15g,枸杞子10g,珍珠母30g,紫荆皮、桔梗、丹参各15g,水煎450m L,1剂/d,24剂为1疗程。
面色逐渐润泽,色斑消失,半年后因它病再次于岳师处求诊,未见黄褐斑复发。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较多,情绪难以释放,肝气时常郁郁不得舒。
久之则郁结化火灼伤肝阴,肝阴耗竭则肝血必亏,血虚不得濡养。
平日饮食不节,喜食辛辣或厚腻之物,或食无定时,脾脏易损,面色肌肉则无华。
治病求本,黄褐斑虽发于面,成因责之于脏。
用药施治固然重要,亦不可忽视良好生活节奏,祛除诱因,方可治愈。
微博中提到的所有药方,请大家切勿随意自行服用,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