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关于贵州辣椒,大多数人只知道前3种

明末的辣椒顺着商道钻进贵州,先落在军屯灶台,再缠上苗家陶瓮。黔地多湿,雾能浸透棉衣,士兵嚼辣椒驱寒,发现这红果子能让杂粮

明末的辣椒顺着商道钻进贵州,先落在军屯灶台,再缠上苗家陶瓮。

黔地多湿,雾能浸透棉衣,士兵嚼辣椒驱寒,发现这红果子能让杂粮饭有了劲,便种满屋前。

《遵义府志》载 “辣椒,俗名海椒,土人用以佐食”,

这 “佐食” 藏着生存智慧 —— 湿瘴之地,辣椒能逼出骨里寒气。

苗家妇人最懂辣的性子,舂碎晒透的辣椒拌进酸汤。

酸汤是陶瓮养的活物,辣是魂,煮稻田鱼时,酸开胃、辣暖身。

逢年过节,寨宴无辣不成席,那红亮的辣像山里的太阳,驱走冬冷,聚起族人的热。

古言 “黔地多湿,食辣以祛瘴疠”,正是这饮食密码的写照。

如今辣早非只为驱湿。

街头肠旺面飘着油辣椒,市集辣豆豉装在粗瓷碗,走出大山的辣制品带着黔地韧劲。

从明初军屯灶台到百姓餐桌,

这辣始终直愣愣的,像贵州的山,不绕弯,却能暖透人心。

今天,跟诸位聊聊贵州的辣椒……

贵州大方皱椒

明朝奢香夫人进贡时,朱元璋尝后拍案:“又辣又香,浑身是皱!”

遂赐名“贡椒”,这典故在《大定府志》里烫得发亮。

四百年里,它从“以辣代盐”的穷日子,熬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如今更扛起“中国皱椒之乡”的金字招牌。

这椒生得“千椒百媚”:

长线型,红得透亮,皱褶均匀如雕花,最长达28.3厘米,像串红鸡爪。

咬一口,辣得直冲天灵盖,香得人浑身发颤,辣红素含量2.5%-3.0%,比别处椒“霸道”得多。

当地人管这叫“辣得巴适,香得安逸”,炒菜、做油辣椒、糟辣椒,样样离不得。

如今,这椒不仅养活一方百姓,更带着天麻、竹荪走出大山。

老人们常说:“吃口皱椒,日子才够火辣!”这哪是椒?

分明是乌蒙山里长出的“活财神”,辣得人掉泪,香得人心里发甜。

遵义朝天椒

据清道光《遵义府志》载,辣椒自唐宋传入后,明代已成“园蔬要品”,

绥阳、遵义县等地更因“椒香不怕巷子深”闻名。

传说长征时,红军四渡赤水遇冰河,百姓献上辣椒汤驱寒,成就“一瓢红汤暖三军”的佳话。

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坚持用本地椒,

曾因换河南椒被消费者“喊辣味不对”,最终换回贵州椒,印证了“好辣不将就”的真理。

这椒儿生得“朝天立”,枣红皮薄、肉厚油润,咬一口“辣中带甜、香得直窜天灵盖”。

维C含量是苹果21倍,辣而不燥,适合做油辣椒、糟辣椒。

如今,这抹“遵义红”早不是田间土货,

而是火辣辣的产业传奇,辣得实在,香得扎实,活得热辣!

虾子辣椒

扎根黔北五百年。

明末清初,辣椒从自给作物转为商品,清末《遵义府志》载“品质产量均较他处为优”。

1957年遵义成全省唯一年产万担辣椒县,虾子椒更成出口主力。

2009年获地理标志保护,2023年新蒲新区摘“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桂冠,

如今“虾子辣椒定价全国”,印度椒卖3块时它敢标13块,硬气得很!

这椒儿个头小如枣核,红得透亮,肉厚油润。

咬一口,辣得直冲天灵盖,却又裹着股子香甜,像极了贵州人“辣而不燥”的脾气。

当地人爱拿它做糟辣椒、糍粑辣,炒盘辣子鸡,红油渗进肉丝里,

初尝温和,后劲却足,让人直咂嘴又舍不得不夹。

花溪辣椒

自明朝传入贵州后,便与花溪的黄壤、云雾结下不解之缘。

清朝时,黔地缺盐,当地苗民以辣椒代盐,

《贵阳府志》载“海椒,俗名辣角,黔人每饭必设”,这便是“土苗代盐”的典故。

这椒儿,辣而不烈,香得勾魂。

干椒肉厚如钩,色泽深红油亮,咬一口,先是微辣的暖意漫开,接着是悠长的香,像极了花溪的晨雾,清冽中裹着甜。

用它做的糍粑辣椒,是辣子鸡的魂;

糊辣椒面撒在热汤里,能激出折耳根、豆豉的香,拌粉、夹馍,

连外地大学生都专程来寻这口“烟熏香”。

这味儿,是花溪的风土,是黔人的烟火,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湾子辣椒

1935年菜籽坳战斗时,红军用五个大洋买下百斤辣椒御寒,这抹红便染了革命底色。

如今这辣椒果型饱满如小灯笼,皮薄肉脆似红绸,辣得恰到好处,

初尝是舌尖的微颤,转瞬便化作满口香,像极了贵州人“辣不怕”的脾性。

火石地里的石砾是天然肥料,养得辣椒锌硒钾含量高,维生素C直逼柑橘。

当地人管它叫“辣火”,炖羊肉粉时舀一勺油辣椒,

汤头立刻活过来,辣香裹着肉香直窜鼻腔,一碗下肚,汗珠子滚着舒坦。

这辣椒不单是调味品,更是金沙人的“传家宝”。

绥阳子弹头辣椒

明朝万历年间便在集市上“露脸”,清朝时已成“佐食要品”。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在绥阳彭家尝了辣椒酱,直夸“安逸”,回京还捎走一坛,

从此“绥阳辣”名震京城。

更奇的是“辣椒退匪”的典故,清时绥阳土匪猖獗,有寨子用辣椒面撒向土匪,

辣得他们满地打滚,后来人们便称那位出主意的大嫂为“辣椒将”,久而“酱”与“将”同音,辣椒酱便成了桌上常客,如今这手艺还传着,辣得带劲又香得勾魂。

这辣椒长得“啷个”像子弹头,表皮油亮似抹了层荤油,

干椒枣红如染过,皮薄肉厚,辣得浓烈却香得柔和,

咬一口直冲天灵盖,却又让人想再嗦两口。

维生素C、辣椒素含量顶呱呱,干物质高,加工成油辣椒、糟辣子,那叫一个“安逸得很”!

贵州牛场辣椒

明末清初,吴三桂部将驻扎贵定,陈圆圆思乡心切,苏州李子在这落地生根,成了酥李。

乾隆年间,黔人发现辣能驱湿,

遂“每物必番椒”,比川湘早两百年将辣刻进基因。

牛场辣椒,就在这“低纬度高海拔”的黄金气候里淬炼,

辣椒素与糖分在昼夜温差中达成黄金配比,维生素C含量高出寻常品种三成,

成了“火凤凰”般的存在。

它果形硕大如灯笼,中径2.7厘米,果长12厘米,

肉厚皮薄似红绸,咬一口辣味适中不烧喉,回甘带着山间清泉的甜。

苗族人正月初一烧辣椒祈年,小儿帽上缝红辣椒避邪,

酸辣汤一碗,捂被发汗治感冒,这是刻进骨子里的烟火智慧。

如今牛场辣椒是国家地理标志。

黄平线椒

黔东南黄平县的“辣魂”,明清时便浸在苗家酸汤鱼里当“灵药”,非遗工艺传了六百年。

这椒儿细长如鞭,最长达半米,青时绿得透亮,红时艳得像火,

皮薄油亮,辣得温婉不呛喉,后头还藏着丝甜,像极了苗家阿妹的性子,

火辣中带点柔。

它生长在海拔六百到一千二百米的丘陵间,

昼夜温差大,雨量足,土壤酸得带劲,养出这椒儿维生素C是柠檬三倍的“本事”。

当地人拿它做糟辣椒、糍粑辣椒,酸汤鱼蘸水一拌,辣得人直咂嘴又舍不得停。

这椒儿不单是调料,是苗家人的生存智慧,是山野间长出来的“辣信仰”,

吃一口,便尝到了贵州的山水气、烟火气,

有那股子“辣而不燥,香而不腻”的魂儿。

铜仁牛角椒

2007年经铜仁种子站提纯复壮,成了黔审椒2010003号“官方认证”的干鲜两用椒。

清嘉庆《黄平州志》早载:“长细似角者名牛角椒,味尤辣”,

这抹红曾是苗岭人“以辣代盐”的救命味,

山高路远盐难运,一勺辣子下酸汤,湿寒尽褪,满口生香。

这椒儿生得憨实,

牛角形果身直愣愣垂着,青时翠绿如新叶,熟透鲜红似火炭,果表光滑不扎手。

咬一口,皮薄肉厚,辣得温和又带点回甜,不呛喉不烧心。

当地人爱拿它炒腊肉、煨酸汤,或晒成干椒磨粉,拌面拌粉都香得人直咂嘴。

要说最妙,还得是铜仁老灶台上那口辣子鸡,

椒香混着鸡油香,辣得人额头冒汗还舍不得停筷,这才叫“辣得巴适,香得安逸”!

平塘皱皮线椒

诞生于贵州黔南平塘县,2021年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

它因表皮褶皱得名,是当地“以辣代盐”饮食传统的产物。

史载清康熙年间,黔地先民因缺盐将辣椒推上灶台,平塘人更在海拔1100米、

昼夜温差10℃的“生态五度”气候中,选育出这抹“辣中之王”,

果面翠绿带褶,肉厚皮薄,辣度适中却香得直窜鼻腔。

这椒子炒肉最是勾人:

五花肉煸出油,皱皮线椒切段下锅,高温激发出复合香气,辣中带甜,香得人直咽口水。

当地人爱说“辣得巴适”,说的就是它,

既能鲜食当主料,又能晒成干椒、泡成酸辣子。

这辣,从明朝的屯堡灶台一路烧到今天,还在烧。

你夹起一筷子肠旺面,红油还烫着;

舀一勺酸汤鱼,辣味还在舌根上跳。

那些皱巴巴的辣椒,晒在院坝里,挂在屋檐下,像一串串干了的泪,也像一串串小鞭炮。

它们不说话,只是辣。

辣味钻进喉咙,钻进胃,钻进记忆里。

它让你流汗,让你流泪,然后告诉你:

这世上,总有些东西能逼出你骨子里的寒气,再还你一身的暖。

这就是贵州的辣。

它不问你从哪里来,只问你,还敢不敢再尝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