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14日,德国赫尔林根,出入当地的所有公路都被盖世太保封锁。
当天中午,几个军人拿着最高统帅的命令,来到陆军元帅,“沙漠之狐”隆美尔的房子里。
命令很简单:你可以自杀,保全名节;或者上法庭申辩,和你的家人一起。
带来命令的是国防军陆军人事部长布格道夫,他带着一瓶氰化钾、一副手铐,让隆美尔自己选择。
最后,这位陆军元帅,纳粹元首曾最欣赏、最器重的将领,选择了毒药,保全了自己的家人。
当布格道夫的汽车开出赫尔林根时,后座上躺着奄奄一息的隆美尔。根据开车的司机回忆,他在吃下毒药10分钟左右彻底死亡。
直到喝下毒药,隆美尔都没有表现出恐惧、愤怒,更没有哀求、申辩,只要了10分钟和家人告别。
然后他淡定地穿上军装,带走元帅节杖,饮下毒药。
这种冷静,让身边的几个监视者也感到敬佩。
其实,隆美尔心里并不平静,他死时,德国的战争进入了谷底——苏军杀入东欧,英美在法国登陆,他接手的大西洋防线基本瓦解。
在这个节骨眼,德国爆发了“720事件”,一群国防军军官联手刺杀纳粹元首,行动最终失败。
纳粹元首惊讶发现,自己的爱将隆美尔居然牵涉其中。在做了剧烈的心理斗争后,他下令让隆美尔自杀,对外宣称病死。
有人认为,隆美尔不死,西线的局势不会那么不可收拾。
那么隆美尔和元首到底关系如何,真的很亲密吗?在1944年夏天,隆美尔到底有没有参与“720事件”?隆美尔之死,对德国的战争有没有决定性影响?
(专注古代战争、近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偶尔更新国际局势分析,喜欢的话请点赞或关注,这对我很重要,谢谢。)
在纳粹德国,国防军是德国的国防力量,党卫军则是纳粹党的私军。(国防军从不行纳粹礼,只敬军礼)
在国防军内,纳粹元首最为信任的,就是平民出身,由自己提拔上来的将领。他将其视为制衡容克军事贵族,控制国防军的“抓手”。
要同时满足平民出身、能力出众、忠于纳粹、战功在身几个条件,整个国防军内都凤毛麟角。
埃尔温.隆美尔,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位1891年出生的将军,家庭属于德国底层公务员,父亲是老师,母亲出身于没落贵族。
隆美尔儿时非常钟情于机械,尤其喜欢飞机。
他选修理科,本来打算学习机械,但后来家族希望他参军。
稍微了解二战德国将领的人可能知道,第二帝国晚期,德国国内崇军风气弥漫,军人成为全社会的偶像,因此参军的年轻人很多。
1910年,隆美尔参军,军衔为步兵下士,三年后晋升为预备军官。
一战爆发后,隆美尔以基层军官身份参加战争,几次负伤,战争末期晋升为上尉连长。
隆美尔在西线和东线都服过役,2次负伤,多次获得勋章。他非常注重记录战斗细节,总结心得体会,日记、笔记几大本,这些文字后来为他带来意外收获。
战后,隆美尔留在德军,是魏玛德国军队的基层骨干。
在漫长的历练中,隆美尔一直在为少校军衔努力,但没有背景的他很难晋升。
带兵的同时,隆美尔总结自己的战争经验,提炼军事思想,在波兹坦军事学院担任教官后,他写出了《步兵进攻》的原稿。
1937年,《步兵进攻》在德国出版,该书不仅有战术、训练、军事思考的干货,还有一股冷峻、坚毅的军人思想,在德军中获得好评。
戈培尔看到此书后,把隆美尔叫来谈话,发现此人是军队的好苗子,随即带给元首见面。
纳粹元首读了隆美尔的书,见到了他本人。元首认为年轻、有才、英俊的隆美尔,完全可以当德国军人的表率,于是让他进入元首青年团当军官。
1939年8月,二战开始前,纳粹元首把隆美尔提拔为少将,统帅青年团,负责纳粹元首的安保。
占领波兰后,德国在华沙的阅兵式上,隆美尔就站在元首的身边。
30年的军旅生涯中,隆美尔最大的官,就是营长。现在他站在元首身边,蹭了很多高官、大将的敬礼,军内很多人议论纷纷。
心高气傲的隆美尔也有察觉,于是在法国战役期间,他请缨出战。
他希望带领一个装甲师,纳粹元首居然答应了,给他组建了第7装甲师去进攻法国。
就是在法国战役,让隆美尔打出了名气。
德法之战,德国的装甲力量大出风头,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是德军的矛头之一。
带着这支新组建的部队,隆美尔突破阿登森林,穿插法军后方,帮助大部队合力完成敦刻尔克包围圈。
直到法国投降前,第7装甲师奔袭几百公里,战绩出色。
隆美尔经常在一线指挥,慰问士兵,他的照片出现在德国报纸上,“隆美尔将军的装甲师”成为德国年轻人的谈资。
第7装甲师打得精彩,隆美尔得到了骑士勋章,纳粹元首将他纳为重点培育对象。
次年1月,非洲的意大利军队节节败退时,隆美尔被派往北非作战。
他在1941年2月登陆北非,在利比亚指挥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反攻昔兰尼加。此战,英军大败,隆美尔一战成名,纳粹元首非常开心。
2个月后,德军进攻托布鲁克要塞,重创英军,纳粹元首晋升他为上将。
年末,隆美尔挡住英军反攻,1942年5月再战托布鲁克,将其攻陷。
此役震动欧洲,纳粹元首大喜过望,决定晋升隆美尔为陆军元帅。
这一决定引起德国军队高层的强烈反对。
因为隆美尔晋升太快了——三年时间从校官变元帅,他没有统帅过大军群,没有在总参谋部等最高机关任职,而且功劳实在是有点欠缺。
非洲那点成绩,和当时激战的东线无法相比。
将领们背地议论隆美尔是“元首的司机”(表示亲密),贵族将领们叫他“营长元帅”,但纳粹元首还是坚持,授予隆美尔元帅节杖。
得到这一殊荣,隆美尔自然感激涕零,表示会在非洲大干一场。
但后来的事情很多人都清楚:当年年末,英军在阿拉曼大败德军,非洲军团撤退到突尼斯。此后非洲军团再无建树,虽然在1943年初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但双拳难敌四手。
1943年春,隆美尔撤回欧洲治病,随后非洲军团覆灭。
客观来说,隆美尔在非洲已经尽力了,德国没有地中海的制海权,北非德军严重缺乏物资,能守到1943年已属不易。
1943年的剩余时光,隆美尔在意大利任职。
1944年,他被派往西线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督造大西洋壁垒。
在隆美尔到任前,老帅龙德施泰特曾是西线的负责人,他对防线、备战的工作很消极。隆美尔到任后,重新整顿西线防御,修碉堡、埋地雷,直到盟军登陆。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始时,隆美尔本人居然在德国给老婆过生日。
当他知道盟军在诺曼底,而不是加莱登陆时,就知道一切都完了。
加莱是法国距离英国最近的地方,所以隆美尔把这里当做防御重点。盟军也释放了烟雾弹,伪造加莱地区登陆的假象,骗过了隆美尔。
最后盟军登陆的地点,居然是距离英国最远的诺曼底地区。
德军起初以为盟军是几十万人登陆,上上下下都比较放松。最后发现盟军送上岸300万人,纳粹元首开始慌了。
隆美尔火急火燎回到前线,指挥装甲师做了反击,但盟军很快夺取了制空权,德军伤亡很大。
隆美尔知道战争到了绝境,他开始思考怎么停止战争。
他让副官霍法克尔悄悄联系,那群在1944年4月起,自己接触的神秘人。
6月中旬,在纳粹元首召开的西线战事会议上,隆美尔做了很长的陈述。
和整天看侦探小说的龙德施泰特不同,他是真的着手推动了大西洋堡垒的建设,布置了德军的纵深防线,设计了很多个战争预案。
所以隆美尔知道前线有多危急。
他在会议上多次告诉纳粹元首,西线的情况很不明朗,压力不比东线小,甚至比东线还大。
西线也需要300万军队和大量坦克、飞机,但德国已经造不出那么多武器。
纳粹元首对隆美尔“渲染失败”不满,批评他缺乏定力。
隆美尔显得比较悲观,最后居然提起“政治上的考虑”。他认为苏联的威胁不变,对英美则有余地。
纳粹元首勃然大怒,会议不欢而散。
隆美尔随后找了西线另一位元帅克鲁格,希望一起给元首“劝谏”,可克鲁格没有这个勇气。
山穷水尽时,隆美尔发现,自己只能寄希望于一群秘密的反纳粹军人。
1944年春天,一个叫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的国防军上校,曾和隆美尔见面,提起了“瓦尔基里计划”。
这个施陶芬贝格,是隆美尔在非洲军团的老下属,他在非洲打仗时丢掉了一只眼睛、一只右手、两根左手指。
他希望隆美尔支持自己的“瓦尔基里”,即刺杀纳粹元首,事成之后隆美尔作为德军的领袖之一。
隆美尔和副官询问发现,施陶芬贝格不是一个人——他是德国后备军的高官,这支部队是反纳粹的重要据点。
后备军司令弗里德里希.弗洛姆,副司令奥尔布里希特,炮兵上将路德维希.贝克,维茨莱本元帅等大将,还有政治家卡尔.戈德勒都参与了刺杀元首的计划。
根据档案显示,隆美尔对这个计划持怀疑态度。
他认为刺杀元首,不仅不会结束战争,反而会让纳粹党徒、党卫军狂热起来,掀起一场内战。
毕竟彼时的党卫军已经不是泛泛之辈,是东西线的德军主力部队。
隆美尔的担心非常合理,可彼时反叛团体已经很强大,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隆美尔不置可否的态度,让施陶芬贝格认为元帅是“潜在反纳粹者”,只要事成,他必然支持自己。
1944年7月20日,影响世界的狼穴刺杀案爆发。
施陶芬贝格本来已经把炸弹放在纳粹元首的脚下,但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军官将其挪到了会议桌边缘。最终炸弹没有炸死元首,只是把他烧伤。
该案发生后,当晚纳粹就开始清洗叛变者,当元首没死的消息传到柏林,叛变者开始内讧,反而加速了组织的解体。
最终7000多人被捕,约5000人被屠杀。
在施陶芬贝格的日记,以及其他成员的供述中,都提到了隆美尔。尤其是隆美尔的副官霍法克尔,在审判中坦白隆美尔早就知情,并和叛乱分子见面。
纳粹元首知道此事后非常震惊。
毕竟,隆美尔是自己一手提拔的人,从让他带领青年团,到专门为他组建装甲师,还顶着压力晋升他为元帅。
所以隆美尔的叛变是无法接受的,他必须付出代价。
但这些年来,隆美尔被塑造为纳粹帝国的功勋战将,元首的铁杆追随者,他要是上法庭,会在国内造成很大影响。
所以纳粹元首下令,让盖世太保去控制隆美尔,让他服毒自杀,对外宣称中风。
当时的隆美尔还在西线的轰炸中受伤,得到命令后他没有反抗,在10月14日服毒身亡。
隆美尔死后,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纳粹元首亲自出席,神情肃穆。
在他死后,盟军一路东进,德军除了1944年冬在阿登做出反击外,大部分时候一溃千里,到1945年4月彻底一败涂地。
这时候的德国战局,不是一个人能改变的。德国面对的是整个盟军,人力、工业的短板,让德国注定失败。
关于隆美尔之死,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人“喊冤”。
毕竟隆美尔没有参与刺杀,也没有明确支持。
但有句老话说:“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纳粹元首待他恩重如山,信任倍加,隆美尔哪怕是知情不报,也是致命的背叛。
当然,隆美尔也有自己的理由。
作为一个军人,他对德国的爱是最大的,纳粹政府、元首都在其下。
盟军两面夹击,德国这次的战败会比一战更加惨烈。隆美尔以前就听说了德军在东线的所作所为,西线鏖战后,党卫军还在法国制造了大屠杀。
那么盟军会怎么惩罚德国呢?如果一个比《凡尔赛合约》更残酷的条约诞生,德国必然万劫不复。
这种思想,也是国防军大量高层决定刺杀元首,停止战争的根源。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价隆美尔:一个职业军人、高明的战术专家、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也是一个爱国者。
至于对提拔他、信任他的纳粹元首,隆美尔此举是不是不忠不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吧。
参考资料:
1.《谁打败了隆美尔?》郭成建
2.《隆美尔的军事统帅艺术》张艳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