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官宣拟剥夺安德鲁・蒙巴顿-温莎荣誉海军中将头衔。
仅3天前,查尔斯三世刚收回其8个王室头衔。
这位女王次子,一边否认“与上千名女性有染”传闻,一边深陷爱泼斯坦性侵案核心证据链,如今连最后的军事荣誉都保不住。

王室为何此时下狠手?这场“惩戒”是在堵舆论窟窿,还是真要撕开特权黑幕?
惩戒重拳 遮羞布还是真问责查尔斯三世的“切割行动”被《泰晤士报》称为“现代王室最狠处罚”,但深挖细节便知,这更像一场特权体系的紧急止损。
10月30日白金汉宫声明明确,即便安德鲁“全盘否认指控”,惩戒仍属“维护王室声誉必要措施”。
这种“不问对错只看影响”的表述,暴露了王室的核心逻辑:保制度优先于追真相。
王室的惩戒节奏,始终跟着舆论压力走。

2019年BBC采访中,安德鲁一句“我无法出汗”回应性侵指控引发全民嘲讽,王室只让他“暂时退出公共事务”。
2022年《华尔街日报》曝光其用1200万美元与受害者朱弗尔和解,且资金疑似来自女王私人账户,才升级为“永久退出公职”。
2025年4月朱弗尔离奇自杀、10月爱泼斯坦私人日记公开证实两人2011年仍密切联络,王室才终于启动“头衔清零”。
这种“挤牙膏式惩戒”,本质是在君主制支持率下滑中被迫妥协。
对比其他欧洲王室的危机应对,英国王室的“问责”更显功利。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被曝婚外情后,王后西尔维娅直接陪同出席发布会,以“共同面对”稳住62%的民众支持率。
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因私生女指控和贪腐丑闻,直接宣布退位,避免制度陷入信任危机。
而英国王室始终在“保安德鲁”与“保君主制”间摇摆,直到YouGov2025年10月民调显示,16-34岁群体中59%支持英国改为民选国家元首,才彻底倒向后者。
更关键的是,这场“惩戒”留足了特权退路。

安德鲁虽失去所有头衔,仍保有王室成员身份和第八顺位继承权,每年还能领取约2万英镑海军退休金。
英国司法部2025年11月1日回应时仅称“尊重王室决定”,绝口不提是否继续推动安德鲁配合美国警方调查。
要知道,普通英国公民若拒绝配合性侵案调查,轻则被传唤问询,重则面临“妨碍司法”指控。

反君主制组织“共和国”在官网发文直指:“剥夺头衔不是问责,是王室用小代价堵大窟窿,好让特权继续隐身。”
权色罗网 安德鲁为何难脱身安德鲁的丑闻从不是简单的“个人道德败坏”,而是权贵圈层权色交易网络的典型切片。
这张以杰弗里・爱泼斯坦为核心的网络,串联起王室成员、政界要员、商界巨鳄,形成一套“用权力换美色、用资源遮罪证”的闭环,安德鲁正是这张网里的关键节点。
1999年,经爱泼斯坦前女友吉斯莱恩・马克斯韦尔介绍,安德鲁与爱泼斯坦相识。

两人很快形成利益捆绑:爱泼斯坦借助安德鲁的王室身份,打入英国上流社交圈,甚至获得与查尔斯三世共进晚餐的机会。
安德鲁则通过爱泼斯坦获取商业资源,《卫报》2024年公开的爱泼斯坦私人邮件显示,2007年爱泼斯坦曾在给以色列前总理巴拉克的信中写道:“安德鲁会帮我们搞定中国的地产项目,他需要的只是‘一点消遣’。”

这种交换在爱泼斯坦2008年因性交易罪被判18个月监禁后,仍未中断。
2010年,安德鲁还专程飞往爱泼斯坦的小圣詹姆斯岛度假,岛上监控拍到他与多名年轻女性同行,这段视频后来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纳入证据库,却始终未对外公开。
这张网最黑暗的部分,是对女性的系统性物化与侵害。

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洛尼在其2025年出版的《约克家的秘密》中,引用王室内部匿名信源证实,安德鲁一生与超过1000名女性有染,其中至少50人是被爱泼斯坦网络“筛选”后送到他身边的受害者。
2024年11月,美国纽约联邦法院公开的943页爱泼斯坦案庭审文件中,受害人约翰娜・舍贝里作证称,2005年在曼哈顿的爱泼斯坦公寓里,安德鲁曾当众对她袭胸,当时在场的还有两名商界高管,却无人制止。

另一名受害人弗吉尼亚・朱弗尔则在诉讼中指控,2001年她17岁时,被马克斯韦尔三次安排与安德鲁发生性关系。
地点分别在伦敦的马克斯韦尔公寓、棕榈滩的爱泼斯坦豪宅,以及小圣詹姆斯岛,这些指控都有航班记录、住宿凭证和证人证词佐证,却始终没能让安德鲁站上被告席。
更令人窒息的是“沉默的共谋”。
爱泼斯坦的私人日记里,“安德鲁来访”的记录出现过27次。

马克斯韦尔2021年因性trafficking罪被判20年监禁时,庭审文件中“安德鲁”被提及69次。
FBI2019年调查爱泼斯坦时,曾掌握一段安德鲁与受害者的对话录音。
但这些关键证据,要么因“涉及王室隐私”被封存,要么在爱泼斯坦“狱中自杀”后离奇失踪。
朱弗尔在2024年接受《纽约客》采访时曾说:“我告的不是一个王子,是一个靠特权践踏法律的圈层。”
这句话在她2025年4月“自杀身亡”后,更显讽刺。

英国警方以“无他杀证据”为由快速结案,却回避了她死前曾向律师提交“新证据”的关键信息。
王室信任 这次还能捂得住吗安德鲁事件成了压垮英国王室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病根早埋在君主制与现代社会的撕裂里。
当平等、透明、法治成为主流价值,王室“靠出身享特权、靠沉默遮丑闻”的生存逻辑,早已难以为继,这场丑闻不过是把矛盾摆到了台面上。
王室财务的“暗箱操作”,是公众最不满的痛点之一。安德鲁1200万美元和解金的来源,至今是个谜。

《卫报》2023年通过信息公开申请,拿到女王私人财产管理机构“兰开斯特公爵领地”的部分账目,发现2022年该领地有一笔“1200万美元非公开支出”,支出时间与安德鲁和解时间完全吻合。
但白金汉宫以“女王私人事务”为由,拒绝解释这笔钱的去向;英国议会下议院“王室事务委员会”2024年发起质询,也被王室以“涉及司法保密”挡回。
要知道,“兰开斯特公爵领地”每年收益超2000万英镑,本质是历史遗留的公共资产,却长期被王室当作“私人金库”。

这种“用公共资源填私人丑闻窟窿”的操作,让《每日镜报》发起的“王室财务透明”请愿,短短一周就收集到50万签名。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承诺,在王室这里成了空话。
安德鲁多次拒绝前往美国配合FBI调查爱泼斯坦案,美国司法部2025年9月在给英国政府的照会中明确指出,安德鲁“未履行证人义务”,但因“王室身份特殊”,无法强制传唤。

反观普通英国民众,即便只是性侵案的关联证人,若拒绝配合调查,轻则面临5000英镑罚款,重则被拘留。
这种双重标准,让YouGov2025年10月民调显示,72%的英国民众认为“王室成员享有司法豁免权”。
英国前总检察长多米尼克・格里夫在《泰晤士报》专栏中写道:“安德鲁案正在摧毁公众对法律体系的信任。

当一个王子能靠身份逃避调查,普通人为何还要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年轻群体对君主制的信任,已跌至历史谷底。
YouGov2025年11月最新调查显示,英国18-24岁群体中,仅28%支持君主制,较2022年下降17个百分点。
而支持改为民选国家元首的比例,从2022年的41%飙升至63%。这代年轻人更关注“权利平等”与“制度正义”,对王室“靠血统享受特权”的合理性提出根本质疑。

其负责人格雷厄姆・史密斯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安德鲁只是个导火索,年轻一代早就不相信‘一个家族靠出身统治国家’是合理的,这场丑闻不过是让他们更敢说出想法。”
王室的“危机公关”,始终停留在“表面功夫”。
查尔斯三世剥夺安德鲁头衔后,很快安排他搬入桑德灵厄姆庄园的“伍德农场”。

这处住所曾属于以“好色嗜赌”闻名的爱德华七世,王室想借此传递“安德鲁已被边缘化”的信号,但对公众最关心的“财务透明”“司法配合”“制度改革”等诉求,却只字不提。
荷兰王室2024年因亲王丑闻推出“王室成员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王室成员需公开私人财务、配合司法调查,违者剥夺所有特权。
而英国王室至今没有类似制度,面对议会质询,只以“王室传统不可变”搪塞。
安德鲁的陨落,看似是个人欲望失控的结果,实则是特权制度与现代文明碰撞的必然。
从1936年爱德华八世因“爱美人不爱江山”退位,到如今安德鲁因丑闻被剥夺所有头衔,英国王室总能通过“牺牲个体”维系制度存续。
但这次不同,年轻一代的质疑已直指君主制的合法性根基。

当特权再也遮不住丑闻,当沉默再也压不住真相,这场持续数年的闹剧,或许会成为英国君主制转型的起点。
正如朱弗尔在遗作《我与王室的战争》中所写:“特权能保护一个王子,却保护不了一个腐朽的制度,真相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句话,不仅是她个人的抗争宣言,更成了现代社会对特权体系的终极拷问。
信息来源:
白金汉宫:英国安德鲁王子被剥夺头衔及王室住所
2025-10-31 08:17·中国网
与丑闻划清界限,难平息公众不满,英王室剥夺安德鲁王子头衔
2025-11-01 07:01·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