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任,我今年刚过60,肾功能只剩一半了,还有必要治疗吗?”
昨晚接到这位肾友的咨询,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样的问题,在我行医生涯中遇到过太多次。许多肾友看着自己的肌酐指标,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肾功能已经受损,治疗还有意义吗?
我的回答很明确:有意义,而且非常必要。
正常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在100左右,如果未加干预,肾功能每年会下降4-5个单位。从正常的100降到需要透析的10,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年。
肌酐的变化更直观——正常上限约100μmol/L,在没有有效干预的情况下,平均每年上涨约10%。很多肾友会发现,越到后期肌酐涨得越快,大约20年左右就会发展到尿毒症水平(肌酐700μmol/L)。
如果你60岁时肾功能还有一半,自然发展大约够用10年。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岁,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很可能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面临透析的困扰。
四个方法,为肾脏按下“暂停键”
控制血压,稳住肾脏的“内在压力”
控制血压不仅仅是让血压计的数字达标,更重要的是控制肾脏内部毛细血管的压力——这才是加速肾衰竭的真正元凶。
普利/沙坦类药物是首选,它们能精准降低肾脏内部压力。近年来出现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效果更佳,能在不升高肌酐的前提下,有效延缓肾功能衰退。如果单药效果不理想,可以联合使用利尿剂或地平类药物,三种药物联用基本能控制住绝大多数患者的血压。
控制尿蛋白,减轻肾脏的“工作负担”
当肌酐升高时,很多患者认为尿蛋白已经不重要了,这是个误区。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仍然较高,必须积极控制。理想目标是降到0.5克以下,至少也要控制在1克以下。
对于尿蛋白仍然较多的肾衰竭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更多时候,我们会采用中医药方法,通过清热利湿、健脾益气来降低尿蛋白。
保持充足尿量,打通“排毒通道”
肌酐高的患者往往尿量不足,这会导致毒素在体内蓄积,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每日尿量少于800毫升的患者,必须设法将尿量提升到1000毫升以上。
增加尿量需要扩张肾脏血管、改善血流量。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常用的黄芪、陈皮等药物能有效改善肾脏血流,促进毒素排出。
提升免疫力,筑牢“防护屏障”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普遍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每次感染都会导致肌酐升高,加速肾功能恶化。
提升免疫力,中医药通过健脾益肾、补气养血的方法,能有效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减少感染发生。
除了这四个核心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都能为肾脏保护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