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孩子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读书的意义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家长不可能养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让他在家躺平不赚钱,这是很现实的事情。然而现在的社会,到处都在提倡提升学历,很多人不清楚实际情况就跟着提升学历。可事实上,盲目卷学历往往会掉入圈套—— 随着教育部近几年一直在扩招大学生的数量,目前就业岗位已经出现供不应求。所以让很多学生先去学校多读几年书,从而缓解短暂的就业压力,然而这些学生早晚要走向社会,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初五。并且学校里的很多内容早已和社会脱节,到了企业里根本用不上。更关键的是,很多学生对目前的就业环境一无所知,教育部开展了很多就业招聘会。家长不妨去就业招聘会看看真实的招聘需求。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的数据,我国目前有 5700 多万户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 92.4%。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100 家企业里,有 92 家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才是多数孩子的职场主战场。
再看看 “铁饭碗” 的情况:国企、央企和事业单位加起来,数量还不到企业总数的 8%,能提供的岗位更是有限。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超过千万,这些 “稳定单位” 根本装不下这么多就业需求。
但现在很多孩子对这些实际数据根本不清楚。他们总觉得 “我要进国企、进央企、进事业单位”,却对背后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你问他们这些 “稳定单位” 在市场中占比多少,能提供多少岗位,很少有人能说清具体数字。甚至有人被 “忽悠” 进去,最后发现只是劳务派遣,根本不是真正的编制人员—— 这是很多人忽视却非常重要的问题。
|劳务派遣是什么?
简单说,劳务派遣就是“你干活的地方,不是你签约的公司”。比如,你通过一家劳务派遣公司找工作,和这家派遣公司签劳动合同,然后被派到国企、事业单位等地方上班。你实际在这些单位工作,但你的“东家”是派遣公司,工资、社保也由派遣公司发,和你上班的单位没直接的合同关系,有点像“借调”来的临时工。
简单讲,劳务派遣就是“用工单位借人,派遣公司管人”,不管在国企、央企还是事业单位,这种用工方式的核心都是“你不属于实际上班的单位”。
所以,一个很现实的结论是:你的孩子,大概率要进民营企业工作。与其抱着 “非铁饭碗不去” 的想法,不如早点了解民营企业的 “用人规则”,帮孩子提前做好准备。
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学历越高越好,拼命让孩子卷考研、考博,以为学历就是 “敲门砖”。但民营企业老板心里有本账:我招你来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不是来比谁的毕业证更漂亮的。
尤其现在学历扩张越来越严重,不少学生只盯着书本上的内容死记硬背,实践经验几乎为零,理论知识也只停留在课本层面,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完全脱节。民营企业的生存逻辑很直接:市场竞争激烈,不赚钱就活不下去。所以老板们需要的人,必须具备这两个核心能力:
有真技术:不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能实际上手的技能。比如程序员能快速写出稳定的代码,设计师能做出让客户满意的方案,销售能谈成单子。
能出成绩:职场不是考试,没有 “及格线” 一说。老板只看结果 —— 你能不能帮公司降成本、提效率、拓市场?能做出成绩的人,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举个例子:两个应届生,一个名校硕士,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弱;另一个普通本科,却能熟练操作行业软件,实习期就帮公司完成了一个小项目。民营企业老板多半会选后者 —— 因为后者能立刻创造价值。
知道了民营企业的需求,家长们该转变思路了:别再逼着孩子死磕学历,把精力放在 “练技能” 上。老板需要的是有技能、能创造价值的人,而不是华而不实的学历。
学历是基础,但不是终点:本科也好,硕士也罢,学历能帮孩子跨过一些门槛,但进门之后,拼的还是真本事。
技能要 “落地”:让孩子多学些能直接用在工作中的技能,比如学外语的多练口语和翻译实操,学机械的多动手操作设备,学电商的多研究直播和运营技巧。
培养 “结果思维”:告诉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想着 “能达成什么效果”。哪怕是参加社团活动,也要思考自己在其中解决了什么问题,做出了什么成绩,这些都是未来求职时的加分项。
说到底,民营企业就像一个 “竞技场”,这里不看你过去的 “成绩单”,只看你现在能不能 “打胜仗”。家长帮孩子认清这个现实,提前练就一身 “实战本领”,比什么都重要。毕竟,孩子的职场路能不能走稳,最终靠的还是自己的真本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