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38军堵死三所里和龙源里,为何美军还是跑了?只因42军配合出现了问题…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西线战场,第38军以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穿插作战,将“万岁军”的赫赫威名永远镌刻在了志愿军的战史丰碑上。
那是一段足以让岁月铭记的铁血征程:113师全体官兵身着单衣在零下四十度的冰雪山地中疾行,背负着武器弹药和少量干粮,14个小时内奔袭145里,用双脚赶在了美军的车轮之前,抢先占领了三所里与龙源里这两处美军向平壤撤退的咽喉要道。
刚挖好半人深的简易工事,美军的先头部队就已抵达,密集的炮火瞬间将阵地炸成一片焦土,坦克集群裹挟着步兵发起一轮又一轮冲锋。
志愿军指战员们抱着“人在阵地在”的钢铁意志,用步枪、手榴弹甚至爆破筒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有的战士身体被炮弹碎片击穿,仍死死抱着炸药包钻进敌人坦克履带;有的班排打到最后只剩一人,依然坚守着阵地前沿。
经此一役,38军击毁、缴获坦克数十辆、装甲车二十余辆,以及数百辆军用卡车和不计其数的火炮、弹药等物资。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签发嘉奖电时,亲笔加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的动情字句,这短短十九个字,成为了对这支英雄部队最高的赞誉。
然而,在这场足以改变朝鲜战局的大胜背后,却隐藏着一丝难以弥补的深深遗憾。
按照志愿军司令部战前制定的“双层迂回、围歼美军”战略部署,38军作为内层迂回部队抢占三所里、龙源里后,只要担任外层迂回任务的42军能及时穿插至顺川、肃川地区,切断美军最后的外层退路,那么被38军重创的美军主力第8集团军就将彻底陷入“瓮中之鳖”的绝境,这场战役本可达成全歼美军主力的完美结局。
最终美军主力得以从顺川方向侥幸逃脱,问题的关键,就出在42军各级指挥员在几次决定性时刻的犹豫与迟疑上。
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发起前,志愿军司令部对38军和42军的任务进行了精密部署,两支劲旅如同两把锋利的钳子,要从东西两侧同时向美军纵深穿插,形成双层包围圈。
其中,38军的任务是首先攻克德川地区,歼灭驻守此地的南朝鲜军第7师,随后以主力向三所里、龙源里穿插,构筑内层包围圈,堵住美军向平壤撤退的直接通道;42军则需先攻克宁远地区,击溃南朝鲜军第8师,之后继续向顺川、肃川方向快速推进,织就一道严密的外层防线,彻底封死美军迂回逃生的所有可能。
从任务本质来看,两支队伍都是在与时间赛跑,都是在敌人的纵深腹地执行险象环生的穿插作战,谁能更快一步抢占预定要点,谁就能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这一点,38军和42军的指挥员都心知肚明。
战役发起后,38军的推进堪称神速。
11月25日夜,38军以三个师的兵力同时向德川地区发起猛攻,仅用一天一夜就全歼南朝鲜军第7师,随后立刻命令113师轻装疾进,向三所里穿插。
为了隐蔽行踪,113师官兵甚至关掉了电台,在荒无人烟的山地中摸索前进,饿了就啃一口冻硬的土豆,渴了就抓一把积雪,最终硬是比美军增援部队早5分钟抵达三所里,牢牢守住了这道关键防线。
与此同时,42军也顺利完成了第一步作战任务。
11月25日夜,42军以124师、125师为主力,向宁远地区的南朝鲜军第8师发起进攻,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勇猛的冲锋,仅用十几个小时就击溃了敌军,解放了宁远城,为后续向顺川方向穿插打开了畅通的缺口。
此时,志愿军正面部队也向美军主力发起全线猛攻,美军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不断向纵深收缩,眼看就要陷入38军和42军即将形成的双层包围圈中,胜利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
美军在三所里、龙源里连续发起十余次冲锋,均被38军官兵顽强击退,付出了惨重伤亡后,美军指挥官很快意识到,从这两处撤退已无可能,必须寻找新的逃生路线。
他们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42军负责的顺川方向,那里是美军向南方撤退的唯一可行路径。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42军的穿插部队却在新仓里地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抉择困境。
按照42军军长吴瑞林的战前安排,125师作为先锋部队率先向顺川方向推进,124师紧随其后担任掩护和增援任务,两支队伍梯次前进,确保穿插速度。
11月29日清晨,125师373团作为先锋中的先锋,在向顺川推进至新仓里时,突然与一支美军部队遭遇,经过侦察确认,这支部队正是美军王牌部队——美骑兵第一师第7团。
美骑一师可不是等闲之辈,这支部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可追溯至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华盛顿亲自创建的第二骑兵团,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未尝败绩,即便后来改编为机械化部队,仍保留着“骑一师”的番号,马头徽标成为了其荣耀的象征,全师装备精良,仅坦克就有上百辆,火力配置远超志愿军一个军的水平。
更不利的是,美骑一师7团已提前在新仓里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轻重机枪、迫击炮组成交叉火力网,十余辆坦克在阵地前沿展开,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钢铁屏障。
373团官兵在缺乏反坦克武器和重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向敌人阵地发起冲锋,美军坦克的炮火和机枪火力瞬间造成了大量伤亡,其中一个营在冲锋中损失惨重,全营官兵伤亡过半,几乎打光了战斗人员。
团长李林看着阵地上倒下的战士,心如刀绞,立即亲自赶往125师临时指挥部请示作战方案。
然而,负责前线指挥的125师参谋长王兴中面对紧急战况,却表现得犹豫不决,既没有批准373团继续进攻的请求,也没有明确下达撤退重整的命令,只是含糊其辞地让李林“再等等,观察一下敌情”。
李林深知战士们的伤亡还在不断增加,再也无法等待,只能果断下令部队暂时撤出战斗,在附近山地构筑临时防御工事,等待师部的进一步指示。
前线的枪声突然从密集变得稀疏,这一异常情况很快引起了42军副军长胡继成的警觉,他立刻驱车赶往125师指挥部一探究竟。
一进指挥部,就看到师长王道全、政委谭文邦等人正围着作战地图争论得面红耳赤,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虑。
“打吧,373团已经伤亡惨重,再攻下去恐怕连建制都保不住;不打吧,顺川的口子堵不住,司令部的围歼计划就泡汤了!”王道全见到胡继成赶来,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上前请示:“首长,您快给拿个主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