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降温了,想着买点猪头肉这些熟食,又到了街角这家赵四熟食店里,像往常一样,我要15块钱的,老赵就要切到20,正好其实我心里想的就是买20块的。
回想一下,这家“赵四熟食店”已经开了很多年了,在街角这个黄金位置能开这么多年,那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而老赵本人却永远像个刚脱贫的人,整天穿的朴实无华的。
后来我去外地出差,又经常看到一些地方有叫“刁四凉菜”的,有叫“钱四餐馆”的,许多小饭馆、小熟食店都会和“四”这个字联系到一起,而且往往都是本土开了很多年,回头客很多。
我相信他们不会都正好同时家里排行老四吧?那咋很少见到王二餐馆、李老三面馆的呢?我想浅浅分析一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老四相对于老大而言低调,相对于老二而言好听,相对于老三而言读起来更顺口。
这些店主文化水平不高,不会像市中心那些面包店、小酒馆一样取花里胡哨的名字。以姓氏加个“四”,这样一看店铺就是本地人甚至门口邻居开的,大家买着心理上更放心。也就是说,这种店铺的目标人群就是周围两三公里的本地居民,只要吃着不错,大家都会觉得便宜又实惠。
第二,叫老四的小店是一种商业策略上的情感示弱。这些店主们其实往往不少赚,他们的客单价相对于卖菜这些高一些,利润率也绝对不低,多年下来有着各种各样降低成本的方法,单价甚至比超市盒装的还贵。但客户们已经形成一种放心实惠的心理印象了,这其中也有店名的功劳。
老四是已经算家里排名较末的了,大多数60后,70后的家庭,能够成年的兄弟姐妹也大都不超过四五个。
因此店铺取名排行老四,从消费心理学上来讲,也让各位上了岁数的60后,70后的老客户心理上带有对于弟弟妹妹的那种情感暗示,“啊今天要去老四家买点猪头肉猪尾巴”,这话无形之中以为自己是去弟弟妹妹家买东西,带有浓烈的生活感和亲切感!
第三,取名为姓氏加老四,带有一种市井之中的江湖气。其实大多数店主面对的回头常客人群都不是学历很高的人,大多数要么是岁数大的中年人家里买了下酒的,要么是二十出头闯社会的小哥们买了解馋的。
因此店铺的江湖气、市井味道必须要重一些,让买的顾客有一种舒适、感觉跟自身生活圈相契合的感觉,你要是叫“酥城印象熟食店”这类精致一些的面包店名字,顾客绝对立马少一半!
第四,这些店主不一定真的在家里排行老四,但大多数都是排位相对靠后的。他们的成长环境中,老大、老二这些兄长姐姐往往与自己年龄差距较大,因此年龄较小的自己,往往在家里不需要承担老大老二那样的家庭担子,父母也往往会给予更多关爱,不需要多么的出人头地。
于是,老四们往往从小不会那么用心读书,十几岁后也更倾向于闯荡社会,他们经历了许多年的摸爬滚打后,夫妻二人有点本钱也想安稳下来了,便往往开家小饭店、小熟食店。而小店的店名,一定要够小够朴实。
思来想去,身边那些同类型、相似顾客群体的店名都是非常接地气的,有叫“王家火锅”的,有叫“老南京盐水鸭”的,那自己也不能例外,那不如就叫赵四熟食吧!
当然,以上四种原因都是我的个人观点,走在路上总是有感而发,也许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现象,背后也有许多大道理。
这里是大超,点击关注不迷路,每天与您聊一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