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斧头帮主专砍大人物的传奇人生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民国乱世出豪杰,但像王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民国乱世出豪杰,但像王亚樵这样"专砍大人物"的狠角色实在罕见。这位"暗杀大王"一生策划了数十起震惊中外的刺杀案,蒋介石、汪精卫、宋子文等民国大佬都曾是他的"目标客户",日本人更是称他为"支那魔鬼"。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斧头帮帮主"的传奇人生。

从秀才到斧头帮主:一个读书人的"黑化"之路

1889年,王亚樵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普通农家。别看他后来成了令人生畏的杀手头子,年轻时可是个正儿八经的秀才!1906年参加科举考试,17岁就中了秀才,放在今天就是妥妥的学霸。

这位文质彬彬的秀才骨子里却是个"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主儿。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声一响,22岁的王亚樵二话不说就在家乡拉起了一支武装队伍,投身革命洪流。那时的他满腔热血,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

革命胜利的喜悦还没散去,安徽就陷入了军阀轮番割据的乱局。今天张大帅的部队刚贴完安民告示,明天李大帅的人马就踹门征粮,老百姓被折腾得苦不堪言——这日子过得比大清那会儿还糟心。

这番乱象让王亚樵彻底明白了:革命不是换个招牌那么简单,推翻了皇帝,来的可能是更狠的军阀。这位热血青年第一次意识到,光有理想远远不够,还得有真刀真枪的本事。

1913年,王亚樵因为反对军阀倪嗣冲被迫流亡上海。初到上海的他穷得叮当响,白天做苦力,晚上睡马路。正是在这段艰难岁月里,他结识了后来斧头帮的核心成员——一群同样来自安徽的码头工人。

当时上海滩的资本家经常拖欠工人工资,工人去讨薪反遭毒打。王亚樵一看这情况,直接带着百来个兄弟,每人腰里别把斧头去找老板"讲道理"。据说那老板一看这阵势,当场尿了裤子,立马结清了所有欠薪。这就是后来威震上海的"斧头帮"雏形。

专业刺杀二十年:王亚樵的"VIP客户名单"

王亚樵的刺杀事业可谓"专业专注"——专门盯着那些大人物下手。咱们来看看他的"业绩表":

1. 1923年:枪击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

这场刺杀堪称王亚樵的"职业首秀"。当时上海滩是直系军阀的地盘,警察厅长徐国梁充当军阀爪牙,对工人运动进行血腥镇压。

王亚樵使出一记狠招——重金收买了徐国梁的贴身司机,趁其在澡堂赤身裸体、毫无防备之际,连开七枪将其击毙。这次干净利落的刺杀行动,不仅让他在江湖上一战成名,更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青睐,还获得了皖系军阀的财力支持。

2. 1931年:庐山刺蒋

这一年王亚樵把目标对准了蒋介石。他派杀手化装成游客潜入庐山,在蒋散步时突然开枪。可惜因为距离太远没能命中,蒋介石逃过一劫。据说老蒋后来得知是王亚樵所为,气得直跳脚。

3. 同1931年:上海北站刺宋

庐山刺蒋失手后,王亚樵很快又锁定新目标——财政部长宋子文。1931年7月23日,他精心安排杀手埋伏在上海北站。戏剧性的是,当宋子文和秘书唐腴胪并肩走出车站时,两人相似的西装打扮让杀手犯了迷糊。

结果子弹全招呼在了唐腴胪身上,宋子文趁乱逃过一劫。坊间传闻,经此一劫后,宋财长再看见那套差点要命的西装就心里发怵,直接压了箱底。这个乌龙事件也成了民国刺杀史上最著名的"认错人"案例。

4. 1932年:虹口公园炸日军

这可能是王亚樵最解气的一票。日本人在虹口公园举行庆祝活动,王亚樵派朝鲜义士尹奉吉混入会场,用伪装成水壶的炸弹炸死了日军总司令白川义则。这一炸直接把日本人的庆祝会变成了追悼会。

5. 1935年:南京刺汪

1935年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期间发生了惊险一幕:王亚樵暗中部署的刺客假扮记者,在集体合影时突然掏枪向汪精卫连射三发子弹。尽管刺杀未致其毙命,但一枚嵌入脊椎的子弹造成永久性伤害,致使这位日后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落下终身残疾。

颇具戏剧性的是,原本该站在汪精卫旁边的蒋介石恰巧缺席合影,这个巧合让外界纷纷猜测是老蒋在幕后指使。气得蒋介石在日记里大骂:"天大的冤枉!"这件事也成了民国政坛最著名的"背锅"事件。

杀手也有原则:王亚樵的"三不杀"政策

别看王亚樵杀人不眨眼,人家可是有原则的杀手。他给自己定下了"三不杀"规矩:

1. 不杀普通百姓

2. 不杀无辜之人

3. 不杀共产党人(因为他认为共产党是真正抗日的)

他甚至和周恩来有过交往。1933年,王亚樵曾计划刺杀蒋介石,周恩来知道后劝他:"蒋介石固然可杀,但杀了蒋介石还会有李介石、王介石,不如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王亚樵听后居然真的放弃了刺杀计划。

这位"暗杀大王"还有个特点——特别讲义气。手下被抓,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营救;兄弟遇难,他必定重金抚恤。正是这种江湖义气,让斧头帮成员对他死心塌地。

英雄末路:一代杀神的悲惨结局

王亚樵的结局颇具戏剧性。1936年,他躲在广西梧州,蒋介石悬赏百万大洋要他的人头。最终出卖他的,竟然是他最信任的兄弟余立奎的小妾余婉君。

军统头子戴笠设下美人计,派人策反了余立奎的小妾余婉君。特务们开出了诱人价码:十万大洋外加送她去香港与丈夫团聚。余婉君假意生活窘迫,写信向王亚樵求援。

这位江湖老手竟一时大意,亲自带着钱款赴约。刚踏进房门,埋伏的特务就扬手一把石灰迷了他的眼,紧接着五发子弹、三记利刃全部招呼在他身上。47岁的暗杀大王,就这样倒在了自己最擅长的暗杀戏码里,实在讽刺。

据说特务们怕他装死,还特意补了几刀。一代枭雄,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人的背叛下。

王亚樵死后,尸体被特务用毛毯裹着运回南京。蒋介石确认身份后,居然下令厚葬,还给了家属抚恤金。这操作也是够迷的——活着的时候恨不得千刀万剐,死了反倒装起大度来了。

历史评价:爱国志士还是冷血杀手?

关于王亚樵的评价历来两极分化:

国民党说他是"土匪流氓"

共产党称他为"抗日志士"

老百姓觉得他是"江湖好汉"

日本人骂他是"支那魔鬼"

其实这些标签都不全面。王亚樵本质上是个旧式侠客与现代革命者的矛盾结合体。他有爱国情怀,但迷信个人暗杀;他痛恨压迫,却依赖帮会组织;他反抗强权,却不懂建设新秩序。

毛泽东曾评价他:"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这个评价算是比较中肯。

王亚樵死后,斧头帮并未消失。抗战爆发后,许多斧头帮成员加入了抗日队伍。其中最著名的是郑抱真(王亚樵的得力干将),后来成为新四军的重要干部,解放后还当过合肥市长。

王亚樵的故事在当代也有不少演绎。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斧头帮"就是以他为原型。不过现实中的斧头帮可不会跳那么滑稽的舞蹈,他们砍人可是真刀真枪的。

结语

王亚樵的一生就像一部民国版的"侠盗罗宾汉"故事。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他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反抗强权。虽然方法值得商榷,但那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血性,确实让后人感慨。

最后说个冷知识:王亚樵虽然杀人如麻,但本人长相斯文,戴副圆框眼镜,看起来像个教书先生。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人不可貌相"吧!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

评论列表

孤灯不明
孤灯不明 1
2025-07-12 21:35
1906年参加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