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是我的启蒙老师
文/冯国亮乙巳仲秋
我的童年、少年在奶奶的身边长大。
生活上得到了奶奶无微不至的爱护,也跟她学到了许多学习、生活、做事、做人的道理。
奶奶出生于清朝末年,中等身材,乌黑的秀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常年穿那种右衽、盘扣的上衣。夏天、秋天也穿白色的、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黑色的衣服。她盘发使用的银制发夹、发簪从未更换过。她自4岁起裹脚、扎裹腿,走路费力缓慢。
奶奶关心孙辈的身体成长
我们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孙辈们大多出生于五、六十年代,有那么几年物资匮乏、主粮有限,奶奶想了很多办法让孙子们吃饱。
院内有槐树、榆树等,春天树木发芽开花。榆树的嫩叶熬咸粥。槐花可以拌凉菜、加点辣椒增食欲,拌面蒸着吃有一股青香味。有时也将树叶、菜叶拌面捏成窝窝头蒸熟,揭了锅盖后热气腾腾,孙子们都挣着吃。
奶奶告诉年龄稍长的孙子,城墙外的护城河、城北关大水坑周围有野菜如灰灰菜、茅草根,城外庄稼地路边长有马齿菜等。每逢我们把这些野菜挖回来,奶奶就给我们清洗、加工、食用。
有一次奶奶正在做饭,在外地工作的大伯带回来一块半个扇面大的豆饼。奶奶马上分成几块在火上烤熟分给几个孙子。现在还记得豆饼有香味,但吃起来发碜(豆饼内有沙粒)。
奶奶有时会给我们零钱,买回几斤豆腐渣炒炒,分给每人半碗,吃的很香,就是改善生活了。
院内西南角有一小块空地,奶奶就在那里种了些洋姜(菊芋),白色茎块植物,秋天成熟可生吃、可熟食。但每次只让吃2-3个。奶奶说,小孩子吃多了拉肚子。
记忆最深的是奶奶做的萝卜馅素水饺。先把白萝卜切片煮熟、挤出水分、沥干,切丁油炒,豆腐切丁油炒,加入适量碎粉条,放花椒粉、葱、姜沫拌馅。大火煮开,很香、很有食欲。
后来生活条件逐渐好转,过节、过年食物也丰富起来了。
奶奶期待孙辈好好读书
奶奶从来没进过学校门,一字不识,但她希望子孙们做有文化的人。当我刚刚懂事的时候。她就常常说,以后要多认字(她把上学叫认字),好好读书。她感到高兴的是,三个儿子(我的伯父、父亲、叔父)都学有所成,成为国家干部。她期待孙辈也能学出成绩。
我1964年经报名、考核、录取,开始上小学。所在学校是清光绪年间县府开办的第一所公立小学。学校是在文庙的基础上扩建。教室青砖黛瓦,木格门窗,室内明亮。文庙大殿门的上方,悬挂着汉蒙两种文字书写的“斯文在兹”扁牌。至今记忆犹新。
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里上午7:30开课。
奶奶每天很早就起床给孙子们做早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前后持续近二十年时间,八个孙辈陆续完成学业。
奶奶记忆力很强,虽一字不识,但她对各种人民币都能识别。孙辈们需买学习用品,她随时从兜内掏出零钱。她老人家也很善良、乐于助人。有一次我的同学说没钱买作业本,她也马上给我同学零钱,并说不要还了。其实奶奶自己很节约,从未见她自己买过什么糖果、食品。她穿的衣服多数都是她自己纺线、自己织的布。一顶黑色平绒、上有花朵的老太太帽是她的奢侈品,她戴了一辈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因政治运动,一度学校不能正常上课。学生只能在家里。
奶奶看我们不上学了,就从箱子里拿出了一面袋书,那是她保存许多年的、父辈们学的课本,繁体字,颜色已经发黄。这些课本主要是初中、高中的,门类齐全。我对历史、地理(中外)课本很有兴趣。那时我是三年级学生,认识字约有两千,磕磕巴巴反复阅读,硬是把那些书都看完了。这些课本引领我进入了知识的海洋。
我从书本中得知了古代的黄帝、炎帝、周公、老子、庄子、司马迁、王羲之、岳飞等历史名人,很喜欢司马迁《史记》对人物的记述。知道了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瓦特、黑格尔、雨果等。从世界地理中知道了世界有七大洲,南极洲有冰山、北极有苏联的破冰船。还有长辈们在毛边纸上的书法、艺术刊物等。这些知识对我的童年以震撼、吸引和启迪,感受到了知识的无限、古代的遥远、地球的神奇。
特别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我既看不懂,也理解不了。书中有一句话我记住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句话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成年以后,我又学习了逻辑学,认识到了哲学、逻辑学都是人生的应学之书。
奶奶要求孙辈懂礼仪、讲友情
由于住在县城、亲戚多、来往客人也多。见到长辈,奶奶要我们主动上前问候、让座、倒水、打招呼。
每逢过年、上学、外出,奶奶都让我们穿上新衣服、干净衣服。她说,衣帽干净整齐是礼节。
受那个时代和传统的影响,奶奶的主要活动空间就在半亩大的院内。奶奶很会教育晚辈,常常坐在玉米叶编的蒲垫上,微笑着给孙子们讲往事、讲故事、讲一些理念。她常说,做人要有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包公就有很多好朋友。我问包公是谁,奶奶说是一个古人。其实她老人家不知道包公是宋朝人,能知道包公已经很不容易了。
上中学后,和男女同学交往多了起来。奶奶就告诫说,男女有别,讲话要文明。要学会不和同学、朋友争吵,不闹矛盾。
生活就是一部交响曲。
奶奶有时也和爷爷争论、甚至会吵起来。我就问为什么要吵架。奶奶微笑着说,她的性格不好。但她一直教育孙辈要听爷爷的话。每次吃饭都要先给爷爷端上。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孙辈们都要给爷爷磕头,爷爷高兴的给孙子们发压岁钱。
奶奶虽然没有知识,也不懂心理学、教育学。但懂得传统、有文化,会持家,很会教育晚辈。在孙辈面前从来不讲负面的事情,不议论人非,这一点难能可贵!
孙子们也调皮,会惹她生气。但她从来没有拍过孙子们一巴掌。孙子们在爱的呵护下,在奶奶的笑容中健康成长,走向青年、走向成熟,走向社会。但奶奶无私的爱,烙刻在了我的心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我们家先后三次被市、县评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奶奶的付出最多、最辛苦。我永远怀念她!感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