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用量子力学来布置战术的吗?
别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最近在《率土之滨》的赛场上,还真就发生了这罕见的一幕。一位来自南京大学的物理学博士玩家,硬是把自己钻研的学问,和游戏里的征服战场来了个深度结合。
这位ID叫【百川丨记忆】的博士玩家,是个有着多年战斗经验的老率批,虽然盟里玩家知道他的高学历,也对其高超的指挥技巧及策略十分信服,但对其博士身份并没有太重的实感,直到他在战前会议上反手掏出了一套“量子力学战术论文”。
谁也没想到,在最近的校友赛上,这位大佬为了帮同盟提前规划布局,愣是写出了一篇名为《熵减策略与量子化同盟:率土之滨校友赛的物理博弈模型》的战术论文。
光看这标题,别说对手了,队友就先被整蒙了。
简单讲,博士把高深的物理概念,变成了接地气的游戏打法。
在游戏初期,大家窝在自己州里抢资源的阶段,他引入了热力学里的“熵增原理”。意思是,在一个封闭系统里,混乱程度总会自发增加。对应到游戏里,就是如果没人管,盟友之间难免会为了抢地盘、抢资源产生内耗,导致整体战斗力下降。博士提出的“熵减战略”,就是通过制定清晰的规则,谁负责进攻,谁负责防守,资源怎么分配,主动降低这种“无序”,减少内部损耗。
你别说,这套理论还真挺科学的。
等到游戏中后期,需要跨州作战,和别的同盟打交道时,博士更是放出了“大招”——量子力学。他用“量子纠缠”来形容同盟之间的关系,搞了个“量子化同盟”模型,目的是让不同势力之间的协同行动能像量子纠缠一样精准同步。
好家伙,别的同盟可能还在靠经验和感觉结盟、配合,他们这边已经开始用量子理论进行“超距作用”了。
更绝的是,博士怕盟友听不懂,还专门组织了一场“学术答辩会”,把“熵减防内耗”的逻辑,“量子化同盟”怎么操作,掰开揉碎了讲给大家听,现场答疑。咱先别说战术管不管用,你就说这知识学到没有。
其实,像博士这样在《率土之滨》里“整花活”的高水平玩家,还真不是头一个,大家都知道率土玩家那真是卧虎藏龙,各个身怀绝技。
有的玩家文采斐然,写的文言檄文、诗词歌赋,水平高到被国家图书馆收藏,还上了央视报道。比如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的相关活动中,就专门展出了《率土之滨》玩家创作的一系列文言作品。玩家们用笔墨抒发自己对三国文化的理解和热情。
还有更“卷”的。有个被称为“率土教委”的玩家家族【陷阵之志】,他们搞出的家族纳新试卷,难度堪称“史上最难”,号称不及格就不让加入。
试卷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历史政治无所不考。他们出的《率土高考卷》之类的试题,在玩家中间广为流传,这哪里是玩游戏,分明是搞学术研究。
为什么《率土之滨》能吸引这么多“懂文化”的玩家,并激发出他们创作精品、钻研学问的热情呢?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游戏本身营造的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游戏官方一直在深入挖掘三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早在2022年率土就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合作,启动“率土人物考”文化工程,去考据那些史书里记载不多但同样重要的人物。并在最近的原创月活动中,将这些考据史料分享给玩家。
从鼓励玩家原创,到和国家图书馆合作,再到各种线下文化活动,《率土之滨》一直在强化它的三国文化内核。
正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玩家们不再仅仅把游戏当成简单的打打杀杀,而是视为一个可以展现才华、钻研学问、传承文化的平台。于是,量子力学战术论文、被国图收藏的诗词、“难倒学霸”的纳新考卷,这些看似与游戏无关却又深度融合的“神作”才成为可能。
或许这就是一款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游戏该有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