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栾新秋)
2025年10月8日,秋高气爽,阳光温润。联合国 NGO 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总干事长赵元洪,秘书长区菁一行来到阳澄湖,参观考察阳澄湖养蟹第一人周雪龙的——蟹元源府。
蟹源府依湖而建,占据着阳澄湖岸边的制高点。站在这里,眼前的湖面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对面渔舟唱晚,波光与晚霞交织,宛如威尼斯的一弯水巷,静谧而浪漫。秋风拂面,芦苇轻摇,桂花香混着湖水的清甜,让人恍若置身异国,却又分明在江南。
一篓蟹,一段人生
"他把一生,交给了一湖清水和一篓蟹。"
周雪龙语:"我从小在湖边长大,蟹是我的玩具,也是我的朋友。"周雪龙坐在亭中,与客人围茶而坐,缓缓讲述。
1989年,他在政府支持下,圈起60亩水面,成了阳澄湖第一个搞围网养蟹的人。那时,他把全部积蓄29800元投了进去,用2.6元一根的毛竹扎起围网。
"结果呢?蟹全跑了。"他苦笑,"不懂防逃,不懂蟹的习性,一年下来,空空如也。"
那是他人生第一次真正的失败。可就像蟹的脱壳,旧壳虽痛,却孕育着新的生命。他开始钻研技术,向专家请教,一次次调整围网、改良养殖方式。十年后,他的蟹终于"站稳了脚跟"。
脱壳的哲理
"每一次脱壳,都是向命运递交的战书。"
"蟹生如人生,不蜕,不成。"
茶盏轻旋,香气氤氲。他指着网箱里的蟹说:"你们看,它这一生要脱十几次壳。每一次,都是与旧我的告别,也是向新生的迈进。"
他的眼神里有一种笃定——
"人也是一样。一次次努力,一次次蝶变,才能成大事。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脱壳。"
从技艺到文化
"阳澄湖的风,吹熟了蟹,也吹硬了他的心。"
"他不言,却用三十年的坚守,讲尽了蟹的故事。
他不仅把蟹养到极致,还把蟹做成了文化。
创作《阳澄湖大闸蟹之歌》,让蟹的故事随歌声流淌;
创办首届蟹文化节,让蟹从餐桌走向舞台;
作为非遗传承人,守护着古老的养殖技艺;
低调担任阳澄湖蟹委会副会长,却把蟹文化讲得三天三夜不停。
他的人品,一如他的蟹——厚实、纯净。与人交谈,他只讲蟹文化,没有多余废话;看似沉默寡言,却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走向世界
"蟹香飘处,是江南的味道,也是中国的文化。"
"从餐桌到世界,是一次味道的远征,也是一次文化的启航。"
赵元洪总干事长听完他的故事,感慨道:"蟹文化是阳澄湖的文化,是苏州的文化,更是中国的文化。它值得被全世界看见。"
夕阳西下,湖面被染成一片橘红。周雪龙站在蟹元府的亭前,背影与波光交织。
他知道,这湖蟹承载的,不只是一口鲜美的味道,更是一份匠心、一种智慧、一段与自然共生的深情。
本真
周雪龙,本就是从阳澄湖的水脉里生长出来的人。自小与湖水为伴,在水波荡漾间,他学会了倾听蟹的呼吸、读懂蟹的习性、品味蟹的季节。生活与自然,成了他最好的课堂——每一次下湖、每一次观察、每一次失败与重来,都是一次学术的求证。
他研究蟹的文化,考究吃蟹的礼仪,探究蟹的成长,深究蟹的性情——这些,不是书斋里的纸上谈兵,而是在风里、水里、泥里、光里淬炼出的真知。
正因如此,他才配得上"阳澄湖养蟹第一人"的称号,也才担得起"非遗传承"的使命。这不是荣誉的加冕,而是岁月与自然赋予他的本真——一个与蟹共生、与湖同在的人。
而这份本真,终将与蟹文化一道,穿越时空,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