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马来西亚彭亨教育基金大学的物联网实验室里,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王华振和马来伙伴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指尖在设备上快速调试——当“30℃自动灌溉启动”的提示弹出时,两人用中英混杂的语言欢呼,汗水混着成就感浸湿了实训服。
这不是电影里的跨国协作场景,而是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研学交流的日常片段;当你还在好奇“职业教育如何打开眼界”时,这所学校早已用一场场跨越山海的实践,为技能人才铺就了一条“技术+国际视野”的成长之路。
这场7天的研学,藏着太多让人向往的瞬间:在UCYP的网络安全课堂上,李鑫跟着讲师拆解工业4.0时代的漏洞风险,转身就和小组完成了防火墙防护演练,课本里抽象的“加密技术”,变成了能守护真实系统的实用技能。
到了雪兰莪大学,光脚踩在练习柔术的垫子上,马来同学笑着纠正杨晨的动作,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肢体的互动里变成了亲近;吉隆坡中央艺术坊的摊位前,学生们拿着蜀绣纹样和本地摊主交流,中国的针线活与马来的彩绘碰撞出惊喜。
最后的跨文化汇演上,中国舞的水袖掠过马来舞的纱巾,台下“Bagus(真棒)”与“加油”的喝彩混在一起,UNISEL校长递来的证书上,墨迹还带着温度。这哪里是一次研学?分明是一次“带着技能看世界”的成长冒险。
而这场冒险,从不是偶然的“福利”,而是成都工贸职院刻在办学基因里的“国际化承诺”。你或许不知道,这所学校早就在全球织就了一张“学习网络”:
和英国林肯学院共建专业,让你在成都就能接触到国际前沿的教学资源;与马来西亚彭亨教育基金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500多名学长学姐已经通过“本土学习+海外研学”的模式,提前适应了全球化职场。
更别说老挝、越南的“成都工匠学院海外分院”,15国140余名留学生的同班课堂,还有“技能熊猫”国际品牌下,为非洲、拉美国家开展的“中文+职业技能”培训……这些不是冰冷的合作名单,而是你未来可能的轨迹:或许是跟着老师去埃塞俄比亚输出新能源汽车技术,或许是在中亚产教共同体的项目里,用你的数控技能对接跨国订单。
更实在的是,这份“国际化培养”能真真切切帮助学生成长。王华振研学回来后,把马来西亚的“智能灌溉思路”嫁接到学校的工业节水项目里,拿下了校级创新奖;李鑫现在敢主动对接外国考察团,用英语介绍学校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曾经“不敢开口”的胆怯早已消失。
而这背后,是学校85%以上“双师型”教师的手把手指导,是国家级实训基地里与国际接轨的设备,是“职技融通”模式下,让你“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扎实培养。确切来说,在这里,学生学到的不只是一门技术,更是能在全球职场里站稳脚跟的核心能力。
屏幕前的小伙伴们,或许还在为“学技能有没有出路”“怎样才能不局限在小圈子里”而犹豫。但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早已用行动给出答案:他们能在马来西亚的实验室里解决实际问题,能在跨文化舞台上展现中国技能,能把学到的技术变成对接全球产业的“通行证”。
这里有97%以上的就业率,86%的成都本地就业占比,更有让你“走出国门”的机会。毕竟,在产业全球化的今天,懂技术、会沟通、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从来都是企业争抢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