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晋中市榆次老城南门,青石板路在车辙下泛着温润的光,转过一道雕花砖拱门,一片灰墙黛瓦的宏大气势扑面而来——五进院落层叠递进,砖雕影壁上“福”“禄”“寿”“喜”流转,木构门楣间“慎俭德”“善居室”的家训斑驳可见。这里是被誉为“晋商第一宅”的渠家大院,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70年),历经渠氏家族五代人经营,现存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13座院落、27座楼阁,完整保留了明清晋商大院的建筑精髓与票号、茶贸、盐务的经商记忆,更因是国内唯一以晋商家族史为主题的“活态博物馆”,成为解读“汇通天下”晋商精神的核心密码。
近日,记者联合山西省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晋商文化研究会学者及景区讲解团队,从“一块砖里的商道智慧”到“一场票号掌柜的穿越对话”,为您解锁这座“藏在晋中平原上的商业文明教科书”。
导语:渠家大院,为何是“晋商文化的微缩故宫”?“渠家大院的价值,不在规模,而在‘全’——它把晋商从创业、守业到传业的全过程,都刻进了砖缝、梁架与账册里。”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任毅敏介绍,不同于乔家大院的“民俗全景”、王家大院的“官商气象”,渠家大院以“晋商实业+家族文化”为核心,完整呈现了明清晋商“以商兴家、以儒治家”的生存哲学。这里不仅有全国罕见的“双喜字”主院、“三雕合一”的艺术长廊,更藏着一座“晋商文化数字馆”,用VR技术复原了渠家票号“汇通天下”的日常。
站在大院中轴线的“五凤楼”前,仰头望见飞檐上“麒麟送子”“松鹤延年”的砖雕,耳边是讲解员的声音:“渠家从卖豆腐起家,到垄断西北茶贸、开设‘三晋源’票号,500年兴衰全在这院里了。”
渠家大院的魅力,在于它“步步有景、处处有典”的叙事逻辑。记者实地探访,梳理出五大必体验:
看点1:建筑艺术——“三雕博物馆”的极致美学大院建筑融合南北风格,砖雕、木雕、石雕(合称“三雕”)堪称明清民居典范:
砖雕:主院照壁“百寿图”用288个不同字体的“寿”字拼贴,寓意“福寿绵长”;二进院“渔樵耕读”砖雕,渔翁撒网、樵夫担柴、书生夜读、农夫耕作,暗合渠家“以商养儒、以儒促商”的治家理念;
木雕:正厅梁枋“松鼠葡萄”木雕,松鼠攀藤、葡萄串连,象征“多子多福、富贵连绵”;厢房窗棂“岁寒三友”镂空雕,松竹梅傲雪,传递晋商“重信尚义”的品格;
石雕:门墩石狮非狮非虎,圆目宽鼻,爪下踩绣球与幼狮,取“镇宅纳福”之意;台阶垂带石刻“麒麟吐瑞”,暗含对子孙“德才兼备”的期许。
“这些雕刻不是单纯装饰,每一笔都是家族精神的投射。”古建专家任毅敏指着正厅“慎俭德”匾额下的木雕解释,“渠家富而不奢,连房梁都只雕简单纹样,和某些炫富的大院截然不同。”
看点2:晋商实业——“从豆腐坊到票号”的创业史诗大院“商史馆”通过文物、场景复原与多媒体展陈,完整呈现渠家500年商业轨迹:
创业期(明-清初):展柜里陈列着清乾隆年间的“渠记豆腐坊”木牌、石磨盘、陶缸,还原渠家先祖靠磨豆腐、卖咸菜积累第一桶金的艰辛;
鼎盛期(清中-民初):重点展示渠家“三大主业”——西北茶贸(茶砖、茶篓、驼队契约)、食盐经销(盐引、运盐票)、金融票号(“三晋源”票号汇票、账册、印章)。其中一件清光绪年间的“茶商路单”详细记录了从祁县到归化城的驼队路线、货物清单与沿途风险,堪称“古代物流日志”;
传承期(近现代):通过老照片、书信展现渠家后代转型实业(如创办纺织厂、面粉厂)、支持抗战(捐粮捐款)的家国情怀。
“很多人只知道晋商票号,却不知渠家早就在做国际贸易。”晋商文化研究会会长赵云旗说,“清末渠家茶砖远销俄罗斯,一条‘万里茶道’上,每10块茶砖就有3块印着‘渠’字。”
看点3:家族文化——“耕读传家”的治家智慧渠家大院不仅是商铺,更是“家族大学校”。记者探访发现多处“育人细节”:
私塾院:独立四合院,青砖铺地,窗棂雕“琴棋书画”,墙上挂着“蒙童习字图”场景复原——学童伏案练字,先生持戒尺巡视,还原渠家子弟启蒙教育的场景;
家训墙:主院正厅悬挂“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木刻对联,出自渠家十世祖渠同海之手,至今仍被许多游客抄录带走;
婚俗展:厢房布置成清代晋商家婚礼堂,花轿、盖头、聘礼盒、陪嫁清单(金银细软、绸缎布匹、书籍字画)齐全,展现“门当户对更重家风”的婚恋观。
“渠家女儿出嫁,陪嫁必有书箱。”讲解员王敏翻开一本仿制的清代《女诫》抄本,“里面不仅教女红,更强调‘相夫教子、持家有道’,这是渠家‘富过五代’的秘诀。”
看点4:数字展陈——“穿越”票号掌柜的一天大院新建“晋商文化数字馆”,用科技激活历史:
VR票号体验:戴上设备,瞬间“变身”清末渠家票号掌柜,坐在账房拨算盘、核对汇票、指挥伙计押镖运银,感受“一纸汇票通天下”的金融传奇;
互动投影:触摸墙面“茶贸路线图”,屏幕即刻播放驼队穿越戈壁、与外商谈价的动画;点击“盐引”仿制品,弹出清代盐税制度解读;
电子家谱:输入姓氏,可查询与渠家的历史渊源,或生成专属“晋商精神传承证书”。
“带娃来的家长都说,孩子玩完数字馆,主动要听渠家创业故事。”景区运营经理张磊笑言,“科技让历史从‘看’变成了‘玩’。”
看点5:园林雅趣——“大院里的江南情”不同于多数晋商大院的厚重,渠家大院藏着一座“微型江南园林”——位于东南角的“听雨轩”:
叠石理水:青石板铺就曲径,太湖石堆叠假山,一汪清池养着锦鲤,池边“竹露清响”亭翼然;
文人雅趣:亭内陈列清代渠家主人的诗稿、砚台、毛笔,墙上挂“雨打芭蕉”“松风煮茗”等书画;
四季皆景:春有玉兰、夏有紫薇、秋有桂花、冬有腊梅,即便深秋来访,也能闻到桂香浮动。
“生意再忙,渠家人也要在园子里喝茶读书。”王敏说,“这才是晋商‘儒商’的底色。”
渠家大院的游览,不止于参观。结合晋商文化与亲子需求,整理三大深度玩法:
玩法1:“小小晋商”研学营,体验“从学徒到掌柜”的成长景区推出3小时亲子研学(168元/组,限一大一小):
知识课:听讲师讲“晋商票号如何防伪”“茶贸路上的艰难”,认识“汇票”“茶引”等文物;
手作体验:用传统木版水印技术印制“渠家汇票”,或用陶泥捏制“茶砖”;
角色扮演:穿上小掌柜服饰,在账房学打算盘、写汇票,最后领一张“见习掌柜”证书。
“孩子做完汇票,回家还教我们怎么防伪。”太原游客李女士说,“这种‘玩中学’比背课文有效多了。”
玩法2:“晋商密码”摄影赛,用镜头捕捉建筑之美针对摄影爱好者,景区常年举办“三雕寻踪”主题摄影:
推荐机位:五凤楼砖雕“百寿图”(逆光拍纹理)、听雨轩漏窗(框景拍园林)、正厅“慎俭德”匾额(俯拍光影);
隐藏玩法:清晨7点前或傍晚5点后入园,光线柔和,适合拍古建细节;雨天砖雕更显立体,木雕泛着温润光泽。
“去年有位摄影师拍了组‘砖雕里的二十四孝’,在社交媒体火了。”景区宣传主管刘芳说,“我们专门为他办了个人展。”
玩法3:“大院夜话”沉浸式演出,听晋商故事入梦夏季每周五、六晚,景区推出“渠家夜话”实景演出(198元/人含晚餐):
场景:在五进院设置“茶棚”“票号”“私塾”等微剧场,演员穿插其中表演;
剧情:从渠家先祖卖豆腐,到票号掌柜智斗骗子,再到抗战时期捐粮助饷,串联家族五百年;
互动:观众可扮演“茶客”“伙计”“学生”,参与剧情推进。
“坐在石凳上看演出,恍惚回到了清末的渠家大院。”北京游客周先生说,“这种‘人在戏中’的体验,比看电影震撼。”
时间:全年开放,8:30-18:00(17:30停止入场);
门票:全价票60元(含商史馆、数字馆、园林游览),60岁以上老人、学生半价;
体验项目:研学营168元/组,夜话演出198元/人(需提前预约)。
交通指南自驾:太原→太旧高速→榆次出口→榆次老城→渠家大院(全程约70公里,1小时),景区停车场免费;
公共交通:太原南站乘“太原-榆次”高铁(19分钟,票价12元),出站乘1路公交至“榆次老城站”(15分钟,2元),步行10分钟即到;
跟团:太原各大旅行社有“晋商大院一日游”(含渠家+乔家+常家,约260元/人)。
吃什么?“晋中家宴”的烟火气必尝小吃:
“老城门碗托”(大院旁巷内):荞麦面蒸制,切条拌醋、蒜泥、辣椒油,酸辣开胃,8元/碗;
“榆次灌肠”(景区出口):荞麦面糊煎制,浇卤汁、配黄瓜丝,外焦里嫩,10元/份;
“渠家茶点”(大院茶室):现烤枣泥酥、核桃酥,配茉莉花茶,38元/套。
特色餐厅:“渠家长和堂”(景区内)环境古朴,推荐“晋商大烩菜”(五花肉、土豆、粉条炖豆腐,乡土味浓)、“过油肉”(山西经典,肉片滑嫩),人均80元。
避坑提醒慎买“廉价纪念品”:景区外摊贩兜售的“渠家票号仿品”(标价10-20元)多为粗制滥造,正品纪念品可到景区文创店选购(如砖雕书签、晋商主题笔记本,定价50-200元);
注意防晒防风:大院多为露天院落,夏季备遮阳帽,冬季风大需穿防风外套;
穿着舒适:青石板路较滑,建议穿平底鞋;部分院落台阶较高,老人小孩需注意安全。
结语:渠家大院,是宅,是商,是精神的原乡从听雨轩的桂香中走出,回头望一眼五进院落的飞檐,夕阳把“慎俭德”的匾额染成金色——渠家大院的每一块砖、每一道梁、每一句家训,都在诉说“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可继百代”的智慧。
正如渠家第十九世孙渠荣籙所说:“我们守护大院,不是为了怀旧,而是想告诉后人,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是刻在骨子里的诚信、勤勉与家国情怀。”
这个秋天,来渠家大院吧!
摸一摸砖雕上的“百寿图”,感受时光的温度;
坐进票号账房拨一拨算盘,听一段晋商的传奇;
在园林亭中喝一盏茶,看云影掠过飞檐——
你会懂得,所谓“晋商精神”,不过是祖先用几百年光阴,为我们写的一封“家书”。
(文中图片由渠家大院景区管理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