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霹雳-15击落阵风,给美军提供了范本?美国人连夜抄作业搞远程弹

前言印巴空战中,歼-10C战斗机以霹雳-15空对空导弹击落法制“阵风”战斗机,让人们对于现代空战有了不少新想法。这回轮到

前言

印巴空战中,歼-10C战斗机以霹雳-15空对空导弹击落法制“阵风”战斗机,让人们对于现代空战有了不少新想法。这回轮到印巴空战给美军提供范本了?

霹雳 - 15 出鞘

5 月 7 日的印巴空战,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现代空战的认知。巴基斯坦空军的歼 - 10CE 战斗机,在 181.5 公里外发射霹雳 - 15E 空空导弹,精准击落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斗机。

霹雳 - 15 的恐怖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空空导弹的射程天花板。珠海航展上标注的外贸版霹雳 - 15E 射程为 145 公里,但实战中却打出了 180 公里的击杀记录,而解放军自用版的射程更是超过 200 公里。

这种远超预期的表现,源于其采用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和高抛弹道技术。双脉冲发动机通过分段燃烧药柱,实现了推力的精准控制,既保证了初始加速的爆发力,又延长了末段射程。

而高抛弹道则让导弹像抛物线一样爬升至高空,利用重力势能增加攻击距离,即使目标机动规避,也难逃 “从天而降” 的打击。

更绝的是霹雳 - 15 的复合制导系统。它采用 “惯性 + 北斗 + 数据链 + 主动雷达末制导” 的组合,就像给导弹装了一双 “智能眼睛”。

在飞行中段,北斗卫星和数据链实时修正弹道,确保导弹始终锁定目标;进入末段后,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主动开机,即便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也能精准识别目标特征,实现 “发射后不管”。

这种制导方式,让霹雳 - 15 在 160 公里外就能锁定 “阵风”,而印度 “阵风” 配备的 “流星” 导弹,虽然标称射程 150 公里,但不可逃逸区只有 20-60 公里,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美军连夜抄作业

霹雳 - 15 的实战表现,让美国军工界坐不住了。五角大楼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加速 AIM-260 “联合先进战术导弹” 的研发进程。

AIM-260 的设计思路,明显是在模仿霹雳 - 15。它同样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发动机段比现役的 AIM-120D 加粗,以增加推力和射程。

同时取消了中段控制翼面,通过矢量喷口技术和先进飞控系统弥补机动性能,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美军希望通过这些改进,将 AIM-260 的射程提升至 200 公里以上,以对抗霹雳 - 15 的威胁。

美军的 “抄作业” 并不顺利。AIM-260 的研发遇到了一系列技术瓶颈,比如矢量喷口的稳定性、飞控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等。

美国在稀土供应链上严重依赖中国,而高性能稀土磁体是导弹制导系统的核心材料。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直接导致 AIM-260 的量产进度滞后。有美国军工企业高管私下抱怨:没有中国的稀土,我们的导弹就是一堆废铁。

印巴空战启示录

印度空军的惨败,暴露了传统空战思维的致命缺陷。印度花费数百亿美元引进的 “阵风” 战斗机,虽然配备了 “流星” 导弹和先进雷达,但在体系对抗中却被碾压得体无完肤。

首先是数据链的脱节。印度空军的装备来自多个国家,“阵风” 的法国数据链、苏 - 30MKI 的俄罗斯数据链、预警机的以色列系统,无法实现实时信息共享。

巴基斯坦空军通过中国提供的 ZDK-03 预警机和歼 - 10C 的数据链,构建了一个无缝的战场信息网络,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仅需几秒钟。这种信息差让印度战机在战场上如同瞎子,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击落。

其次是战术思想的僵化。印度空军迷信 “阵风” 的单机性能,忽视了体系协同的重要性。

他们在空袭中没有压制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也没有干扰对方的雷达和通信,结果让歼 - 10C 在超视距外从容开火。

而巴基斯坦空军则采取 “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命中、先敌脱离” 的战术,充分发挥霹雳 - 15 的射程优势,打了一场教科书般的超视距歼灭战。

印度的失败,也让法国颜面扫地。“阵风” 战斗机的 REB2-AA 雷达探测距离有限,无法在远距离发现歼 - 10C;“流星” 导弹虽然采用冲压发动机,但射程和抗干扰能力都不及霹雳 - 15。

法国媒体不得不承认:“印度空军的失败,不是因为‘阵风’不行,而是因为他们不会用。”

结语

印巴空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空战的残酷现实:胜利不再属于某个单一武器,而是属于能够整合技术、战术、体系的一方。

中国通过霹雳 - 15 和歼 - 10C 的组合,向世界展示了超视距空战的全新范式;美国则在技术恐慌中加速追赶,却因稀土依赖和体系僵化而步履蹒跚。

未来的天空,注定是超视距导弹与格斗导弹、隐身战机与反隐身技术、体系对抗与单点突破的角力场。而这场角力的结果,将决定下一个空战时代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