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王健林被限高”的消息突然冲上热搜。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限消令,让这位昔日的“首富”瞬间成为舆论焦点——因1.86亿元执行款未结,他连飞机、高铁都坐不了了。
但仅一夜之间,剧情大反转!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的限高信息凭空消失,万达知情人士紧急回应:“纯属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双方一直在协商解决。”这场“乌龙”看似荒诞,实则暗藏玄机。万达集团旗下公司近年深陷债务泥潭,仅2025年就被曝出新增4条被执行人信息,总金额超53亿元。一位律师分析:“限高令的快速撤销,说明双方可能达成了私下和解,但债务问题远未终结。”
“别跟我谈规模,先谈下个月利息够不够!”王健林这句名言,成了万达近年生存状态的缩影。仅2025年5月就一次性甩卖48座,交易金额高达500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商业地产行业的集体寒冬。数据显示,全国商办用房空置率超20%,租金较2020年下跌15%-20%,以价换量成主流。中指研究院白皮书指出,2024年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同比腰斩,二线城市占比超四成,但招商难度越来越大。万达的“卖卖卖”,既是自救,也是对行业泡沫的残酷回应。
“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旧模式崩塌后,王健林早在2015年就提出向轻资产转型。但现实给了他一记耳光:轻资产化意味着要交出万达广场的控制权。
以2025年出售的48座万达广场为例,接盘方包括太盟、腾讯、京东等资本巨头,万达仅保留管理权。这种“割肉换血”的策略,虽能快速回笼资金,却让万达逐渐失去核心资产的话语权。经济学家宋向清一针见血:“轻资产转型,本质是用控制权换取现金流,但债务压力下,万达已没有退路。”
万达商管的上市进程,成了压在王健林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3年珠海万达商管IPO折戟后,600亿投资方的对赌协议如达摩剑高悬——若2025年无法上市,万达需支付440亿元回购款。
如今,上市窗口期临近,万达却深陷债务泥潭。截至2024年6月,万达商管有息负债达1375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16亿元,缺口高达186亿元。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若上市失败,万达可能触发大规模债务违约,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70多岁的王健林,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铁血作风。2025年8月,他现身克拉玛依考察文旅项目,身形消瘦却步履坚定。有网友评价:“别人跑路,他卖资产还债;别人躺平,他还在跳舞招商。”这种“不逃不躲”的态度,意外赢得了公众好感。但残酷的现实是:万达的债务危机只是中国商业地产困境的缩影。当行业红利消退,高负债、重资产的模式必然走向终结。
正如宋向清所言:“王健林的‘战术性胜利’无法掩盖结构性矛盾。商管上市和资产处置,将是他最后的翻盘机会。”
结语:
王健林的“限高”乌龙,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商业地产的集体焦虑。从“卖卖卖”到轻资产转型,从对赌上市到生死时速,这场行业变局没有赢家。但或许,正是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挣扎,才能让中国商业地产真正告别野蛮生长,走向理性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