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何说无粤不成国?九十万粤军三千归,哪句粗俗粤语竟成接头暗号

提起抗战中的铁血之师,多数人会脱口而出“无川不成军”,却鲜少有人知晓“粤军不灭,川军不出”的说法。九十二万粤军奔赴抗日前

提起抗战中的铁血之师,多数人会脱口而出“无川不成军”,却鲜少有人知晓“粤军不灭,川军不出”的说法。

九十二万粤军奔赴抗日前线,战后归来者不足三千,他们以粗俗粤语口头禅作为暗号,从日军中杀出血路。

这句粤语口头禅是什么?这支队伍做了哪些惊天动地事,涌现出哪些英雄名将?

可这支战功赫赫的队伍,为何在历史叙述中总是被忽略,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呢?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粤军并不是一夜成军的,它的根早在孙中山先生南下护法时,就已悄然种下。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乱局。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渴望联合南方军阀,组建军政府挽救国家,却因桂系、滇系军阀的权力争斗备受孤立。

直到广东省长朱庆澜辞职前,将精心组建的二十营广东省警卫军交予孙中山,这支军队才成为孙中山首次直接掌控的武装力量,也标志着粤军的诞生。

当时陈炯明被任命为总司令,参谋长是邓锵,他们仅用两年,便把军队扩充至两万余人。

此后粤军不仅助力孙中山重返广州、统一广东,更在北伐战争中凭借实力赢得铁军美誉,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中最忠诚的军事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的三个月后,日军海军陆战队九万余人兵分三路,突然向上海闸北发起猛攻,“一二八”淞沪抗战就此爆发。

彼时驻守上海的,正是粤军第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与军长蔡廷锴,皆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开战前,日军根本没把这支粤军放在眼里,毕竟此前中国军队的不抵抗策略,让他们形成了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的偏见。

可日军的轻视,很快被粤军的铁血反击击碎。

战斗打响后,粤军将士抱着“抗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我们广东人第一个上”的信念,仅凭手榴弹与日军重武器展开殊死搏斗。

闸北的市集街边,到处火光冲天,枪炮声、呐喊声与将士的嘶吼交织在一起,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鲜血。

为了突破防线,日军先后四次增兵,四次更换主帅,甚至将当时仅有的三艘航空母舰中的两艘,调至上海协同作战。

纵使日军海陆空全方位夹击,可粤军坚守一个多月,硬是没让日军突破第一道防线。

这场战役,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让世人看清,中国从不缺热血军人。

战后日军在军报中这样描述,粤军勇敢并富有团结力,比起其他军队,粤军则更敏捷、更坚强、更顽固,作战也极为让人恐惧。

这句评语的背后,道尽日军对粤军的忌惮,却没人知道,这份让日军恐惧的背后,是粤军将士用生命堆砌的抵抗。

很多年轻的广东子弟,背着家人缝制的衣物,揣着家乡的泥土,再也没能踏上归途。

粤军的牺牲,换来了五年宝贵的喘息时间,让贫弱的国家得以厉兵秣马,更打消了日军对中国军队战斗力的藐视。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粤军被迅速整编成6个军,再次踏上抗日前线,而这一年的淞沪会战,战况比“一二八”事变时更为惨烈。

粤军66军率先抵达上海,防守庙行和罗店一带,薛岳麾下素有铁四军之称的部队,以及担任右翼军总司令的张发奎,也率领粤军将士在沪上浴血奋战。

上海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中国军队只能靠着血肉之躯阻挡日军的钢铁洪流,每一场战斗都像在用身体填战壕。

震撼人心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便是这场会战的缩影,而率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将领谢晋元,正是广东梅州蕉岭县人。

他带着将士们坚守四天四夜,击退日军多次进攻,用生命诠释了粤军的忠勇,可即便将士拼尽全力,淞沪会战最终还是以中国军队撤退告终。

但刚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粤军,来不及掩埋战友的遗体,来不及休整补充,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南京保卫战中。

此时的粤军,经过三个月的淞沪苦战,老兵死伤大半,补充进来的多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而且子弹短缺、衣物单薄,战斗力已大打折扣。

接到命令后,他们毫不犹豫奔赴战场,坚守了一周,直到日军全线突破中国军队的外围防线,守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到建筑群前线。

随后,粤军第66军和第83军退入南京城内,被南京警备司令部指定为机动部队,协同各部防御。

可此时的南京,早已陷入重重危机,不少国民党军官逃离,导致军心瞬间瓦解,百姓人心惶惶,此时谁还愿意拼命?

就在这危急关头,两军的军长叶肇和邓龙光,这两位广东将领深知,等待混乱的撤退指令,只会全军覆没,不如趁日军包围圈尚未完全收紧,从正面奋勇杀出去。

可问题随之而来,部队在激战中分散,夜色里如何辨别友军、快速集结?

情急之下,两人想到了粤军将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丢那妈”。

这句在常人听来略显粗俗的话语,此刻却成了粤军的精神象征与接头暗号,因为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粤军将士冲锋时便会大喊这个词。

那声带着粤语腔调的嘶吼,既是对日军的愤怒,也是彼此鼓舞的力量,全面抗战爆发后,这句口号更是成了粤军的代名词,能用来联络友军、辨认身份。

如今在南京的绝境中,这个词再次发挥了作用,将士们在夜色中循着这句暗号集结,很快便组建起一支突围队伍,朝着太平门方向进发。

突围的过程,每一步都是生死考验。日军设置了重重阻击,机枪火力像雨点般倾泻,炮弹在队伍中炸开,不断有人倒下。

66军159师副师长罗策群带领两千多名士兵冲锋,却不幸被日军子弹击中头部,当场壮烈牺牲,而警卫员冲上去抢回遗体,也全部倒在日军枪口下,无一生还。

叶肇和邓龙光强忍悲痛,率领剩下的将士继续冲锋,在枪林弹雨中撕开日军的第一道防线,刚抵达东流村附近的孟塘村,又遭遇日军埋伏。

只见国道边架满机枪,装甲车来回巡逻,两侧山头上全是伏兵,粤军瞬间陷入重围。

叶肇果断下令,将剩下不多的重武器集中起来反击,将士分成小队,从不同方向发起冲锋,与日军展开拉锯战。

为了让主力部队顺利突围,一部分将士主动断后,依托简陋的工事,与日军展开殊死抵抗,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和木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一人投降。

最终,这两支粤军部队付出惨重代价后,成功突破重围,经紫金山山麓进入浙皖边境山区,回到了中国陆军防区。

他们是南京保卫战中,唯一的一支保持建制、从正面突围成功的军队,用行动证明了只有战死的粤军,没有投降的粤军。

在整个抗战历程中,粤军身影遍布各大战场,在1938年5月,粤军64军北上陇海线参加兰封会战,军长李汉魂是广东湛江人。

当时日军由臭名昭著的土肥原贤二指挥,64军在罗王车站与日军展开激战,将士抱着“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信念,最终不仅击退日军,还缴获了土肥原贤二的指挥刀。

武汉会战期间,日军集中兵力攻打广东,此时广东境内的粤军仅剩三个军,兵力严重不足。

可即便家乡告急,粤军依旧抽调第64军北上参加武汉会,在家乡被攻打的情况下,粤军在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的指挥下,参加万家岭之战,几乎全歼日军106师团。

打得日军不得不从空中空投指挥官。这在日军的中国战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足以见得粤军给日军造成的打击有多沉重。

常德保卫战中,守卫常德的是被誉为虎贲的57师,师长余程万是广东台山人。

他率领八千将士,面对十万日军的围攻,孤军血战十六天,在城破人亡之际,余程万发出了“与倭贼做最后拼杀,誓死为止,以报国恩”的悲壮电报,字里行间满是粤军将士的忠勇与决绝。

除了正面战场,粤军在敌后战场也立下汗马功劳。在党的领导下,广东先后创建了七支人民抗日游击队,总称为华南抗日纵队。

这支队伍在远离中共中央,长期处于日、伪、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华南敌后战场。

他们没有充足的补给,常常靠村民接济度日,而没有先进的武器,就用土枪、土炮与日军周旋。

可即便条件艰苦,他们依旧先后作战近四千次,歼灭日伪军近两万人,创建了拥有六百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队伍发展到近三万人。

华南抗日纵队开辟的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四大敌后战场之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粤军62军成为粤军唯一一支到国外受降的队伍,与滇军60军一同进驻越南。

他们在防城港接受日军投降,当日军将领弯腰递交投降书时,将士眼中满是泪水,因为这是无数战友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是中华民族洗刷耻辱的时刻。

回顾整个抗战时期,广东总计出兵92.5万人,可战后归来的却不足三千人。

粤军将士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家乡的牵挂,转战大江南北,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

“粤地户户挂白绫”,这句简单的描述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但人们熟知“无川不成军”,却很少有人知道“粤军不灭,川军不出”,可为何这样一支功勋卓著的队伍,会遭遇如此待遇?

或许是因为粤军向来低调务实,不善于宣传自己的功绩;又或许是因为战后幸存者太少,没人能亲口讲述那些悲壮的往事。

从三元里抗英的锄头钉耙,到省港大罢工的浩荡洪流;从黄埔军校的摇篮号角,到北伐铁军的威名赫赫,“敢为天下先”早已熔铸进广东人的血脉。

那句粗犷的“丢那妈”,实则是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那九十二万无名英灵,用生命证明了“无粤不成国”的历史分量。

九十二万人的鲜血,染红了山河;三千人的归来,已沉默如谜。

一句“丢那妈”,不仅是战场上的暗号,更是一个民族的血性。

它告诉我们:有些历史,不是不存在,只是等待被诉说。

粤军不灭是一种精神,它不需要奖章来证明,只需要被记住。

看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中国历史网.《粤军军阀人物和军队编制介绍》.2019-10-21

【2】人民网.《邓铿:以身许国的粤军名帅》.2018-11-28

【3】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姚雨平:广东北伐军总司令》.2015-07-16

【4】江苏网.《莫愁湖畔粤军墓:向两千年帝制最后一击》.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