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排产告急,友商明抢暗夺
小米YU7的火爆,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一小时大定超28.9万,18小时锁单超24万,这样的成绩,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不仅打破了行业纪录,更令外界叹为观止。这还只是上市第一天的表现。
按照小米的生产能力预估,这些订单几乎消化完了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一年的产能(30万辆)。小米YU7的交付,对小米来说,将是巨大的考验。面对动辄需要等待一年以上才能交车的现状,再狂热的消费者,恐怕也得冷静冷静:除了小米YU7,难道没有其他备选了?
这不,友商早猜透了用户的“小心思”,开始蠢蠢欲动。
包括蔚来、小鹏、阿维塔、极氪、智己等在内的品牌,纷纷开启“截胡”抢单模式:针对预定小米YU7的用户,只要转而购买自家产品,即可享受小米YU7退订补偿。
这一招够狠,考验小米YU7准车主耐心、定力和忠诚度的时候到了。
小米YU7上市前,蔚来CEO李斌、小鹏CEO何小鹏等,还跟雷军在社媒上友好互动,一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其乐融融氛围;想不到转眼间,就开始“明争暗斗”,“翻脸”比翻书还快。
当然,本次“截胡”事件不是孤例,去年小米SU7上市时,便上演过一次。当时雷军也大方回应,为那些等不及的车主推荐其他品牌,尽显风度。
针对小米YU7的情况,雷军在直播中也做出了回应,称当前YU7锁单数量超出想象,希望大家可以稍微多一点理解和耐心;如果着急用车的话,即将发布的小鹏G7、理想i8以及特斯拉Model Y都是不错的选择。考虑到产能不足,这次雷军又做了“顺水推舟”的人情,继续巩固了“车圈老好人”的形象。
各车企6月销量已经出炉,其中,小米汽车依旧稳定发挥,交付超2.5万辆。截止目前,小米汽车已连续9个月交付量超2万辆,其中有4个月超2.5万辆。不出意外的话,后面还会持续保持良好的势头,迈上月销3万辆,也只是时间问题。
小米汽车目前手里还有多少未消化的订单,具体数量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预见的是,量肯定不低,算上本次小米YU7的订单,超50万辆是大概率事件。而这个量,是很多新势力望尘莫及的。即便是不在同一赛道的零跑,也不免一阵紧张。
在2025高通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上,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坦言,看到零跑的订单量很不错,自己本来“心情很好”,结果晚上看了雷军的发布会,1小时卖那么多,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蔚小理”们的心情估计也好不到哪去。虽然私底下互道兄弟,但在车圈摸爬滚打十余年的努力成果,却被小米这个初出茅庐,仅仅造车4车的“新手玩家”轻松超越,任谁脸上也无光。
老牌车企那边,奇瑞风云A9L预售两个多月,订单超5万辆,按说成绩不错,但面对小米YU7一分钟破20万的订单表现,还是免不了自我调侃一番:抱歉,从4月23日上海车展小订开始,我们只订了51971台。虽有“暗夸”的嫌疑,但小米YU7的热度实在是太高了,使得其他品牌的订单表现瞬间黯然失色。
小米YU7冲着Model Y而来,但特斯拉也并非无动于衷。
近期,借着Model 3长续航版和Model Y长续航版焕新升级。官方宣布Model 3长续航版涨价1万至28.55万元。而Model Y长续航版则在续航提升的情况下,售价保持不变。估计也是考虑到了小米YU7的冲击。
雷军表示,预计小米汽车在今年第三、四季度实现盈利。不出意外的话,这将再次打破行业纪录。而从目前的趋势看,这已经是板上钉钉。
不少人觉得,小米汽车的入局,让整个汽车圈“整不会”了。雷军带来的颠覆性改变,不只营销那么简单,更有产品定义、产业生态以及叙事框架的改变。友商竞相学习雷军固然值得称赞,但千万别只学“表面功夫”,还是要从思想上彻底扭转认知。
特斯拉这条“大鲶鱼”给整个汽车产业带来了诸多改变,而小米汽车这条“小鲶鱼”给行业带来的新变化,又能持续多久呢?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