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一个众人大笑的经典场景。
贾母宴请刘姥姥时,在王熙凤的安排下,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众人大笑之际,唯独薛宝钗没有笑。
有人说她克制,有人说她冷情,有人说她不屑,有人说她深沉……
然而在第四十二回,我们却看到另一个宝钗——当林黛玉说话时,她竟笑得直不起腰来。宝钗笑道:“‘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
为什么刘姥姥的笑话没能让宝钗展颜,而黛玉的几句话却让她笑到不能自已?
1
薛宝钗的笑点,不是不笑,是时候未到。
薛宝钗不是不会笑,而是有选择地笑。她的笑点很高,不是简单的滑稽可笑就能打动她。
刘姥姥的笑话,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典型的民间通俗幽默,固然令人捧腹,但那是一种直白的、夸张的、近乎自嘲的滑稽。
对于薛宝钗来说,她出身于皇商家庭,不仅平时与社会底层人有过交往,听过类似的笑话;而且自身饱读诗书,审美情趣倾向于含蓄典雅,追求的是“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境界 。刘姥姥的笑话对于她来说,既不新奇也无内涵,所以她不笑。
而林黛玉的话妙在何处?
妙在含蓄,妙在双关,妙在事后回味才觉其妙。这是一种需要智慧才能领略的幽默,正合宝钗的品味。
两种幽默,通俗笑话与智慧幽默有着本质的区别。
刘姥姥的笑话属于通俗笑话,直白夸张,瞬间引爆笑点,但回味起来却少了滋味。
林黛玉的幽默则是智慧型的,表面平淡无奇,细想却妙不可言。她说的“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表面指画画,实则暗含深意,需要听者有一定文化修养和悟性才能领会。
薛宝钗更欣赏后一种幽默。
2
薛宝钗的笑与不笑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她的“不笑”并非冷漠,而是她处世哲学的体现。
她一向秉持“藏愚守拙”的原则,不轻易表露真实情感和想法。
刘姥姥的笑话背后,是贾府对穷亲戚的戏弄和取乐。精明的宝钗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她的“不笑”是一种无声的不赞同。
而林黛玉的幽默是纯粹的语言艺术,不涉及人情世故的复杂,所以宝钗可以放心地开怀大笑。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她与林黛玉的关系非同一般,林黛玉的笑话她需要配合表演。
两人入府之初,宝钗对黛玉不无戒备,黛玉对宝钗也多猜忌。但随着相处日深,两人逐渐产生了真正的理解和欣赏。直到两人因读《西厢记》等禁书之后,互相体谅成为知心姐妹,感情瞬间升温。
所以,众人笑后,林黛玉的头发乱了之后,出现让宝玉惊讶的一幕:
宝钗笑指他道:“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过来,我替你把头发拢一拢。”黛玉果然转过身来,宝钗用手拢上去。宝玉在旁看着,只觉更好,不觉后悔不该令他抿上鬓去,也该留着,此时叫他替他抿去。
关系不同,表现不同。所以薛宝钗才会夸张地说自己笑得动不得了。
这样的推测有道理吗?史湘云的表现给出了生动注角:
(众人)越发哄然大笑,前仰后合。只听“咕咚”一声响,不知什么倒了,急忙看时,原来是湘云伏在椅子背儿上,那椅子原不曾放稳,被他全身伏着背子大笑,他又不提防,两下里错了劲,向东一歪,连人带椅都歪倒了,幸有板壁挡住,不曾落地。
史湘云性格豪爽,与林黛玉的关系密切,同薛宝钗的文化水准旗鼓相当,所以,她笑倒了。
3
宝钗的“笑”与“不笑”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学会欣赏不同层次的美,懂得在不同场合表达适当的情感。
不是所有热闹都要参与,不是所有笑话都要笑。有时,沉默比随声附和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真正有滋味的幽默,往往不是那些让人瞬间爆笑的,而是那些值得回味的;真正有深度的交往,不是表面热闹的应酬,而是心有灵犀的相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宝钗的笑与不笑,皆因她深知其中滋味。
这也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不同的人读它,会品出不同的滋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它,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一本好书,如一盏清茶,初尝或许有些苦涩,但回味却是甘甜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