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司马懿七十多了还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搞政变,无非是为儿孙们挣下一副大家业,他自己都黄土埋到脖子了,为自己奋斗已经没有了多大意义。趁着还能走的动,还是为子孙们搏一搏吧。
当时司马懿是太傅,名义上是最高官职,但没有实权,既没有兵权也没有政权,兵权和政权都在大将军曹爽手里。曹爽已经把司马懿架空,司马氏一脉都已靠边站。
如果让曹爽继续掌权,等司马懿一蹬腿,曹爽就能把司马师和司马昭送去跟司马懿团聚。曹爽之所以不动司马懿,是因为他是三朝老臣,为大魏立下过汗马功劳,动他的舆论太大了,曹爽不会冒这个风险。但司马师和司马昭就不一样了,司马懿这俩宝贝儿子一直在司马懿的庇佑下,没为大魏出过什么力,曹爽动他们,没什么心理负担。
而且,司马懿也发现他不拼上老命搏一搏也不行了,因为他的儿子司马师已经提早踏上了谋反的不归路,司马师阴养死士,就是为了谋反做准备。司马懿如果不帮忙,司马师也照干不误,司马懿总不能看着儿子去送死。
司马懿算是被儿子胁迫着上了贼船,想下船已经来不及了,与其让曹爽将儿子司马师一网打尽,还不如趁他还健在,凭借他往日的威望,振臂一呼,招呼旧部,和曹爽斗一斗。
如果放手让司马师和司马昭去跟曹爽斗,那基上有去无回,曹爽兄弟掌控京城所有兵权,仅靠司马师的三千死士,够干什么的?而司马懿的加入就不一样了,有司马懿在,那些骑墙派,那些平时受到曹爽打压的士族就会倒向司马懿,毕竟司马懿是一个金字招牌,靠谱!
司马懿曾经跟诸葛亮斗智斗勇,在大魏西线和南线经营多年,又有平定辽东公孙渊的大功,他的能力、资历、威望,比一个只会淫乱后宫的曹爽要强太多了。
司马懿一人就可抵得上十万大军。
司马师兄弟就没这个本事,司马懿造反,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尚书陈泰这些重臣,甚至曹魏宗室很多人都站在司马懿这一边,如果司马师造反,这些人就不一定会跟随他。
这些人都是猴精,孰强孰弱他们还分的清。
司马懿风光了半辈子,到了到了,被一个小辈曹爽骑在头上拉屎撒尿,他本打算认命了,当一个不管事的富家翁也没什么不好,要是不认命也不会隐忍十年。
偏偏曹爽咄咄逼人,儿子司马师又心有不甘,将老态龙钟的司马懿赶鸭子上架,司马懿又硬气了一回,这一回不仅要了曹爽的命,也把曹魏的命给一并要了。
高平陵政变,也是司马懿的一场豪赌,他本也没什么筹码,只是他的对手太草包v,曹爽基本上是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束手就擒,司马懿算是兵不血刃的收拾了曹爽。
司马懿不是曹爽,他知道养虎为患,必须斩草除根,他不惜违背在洛水边发的誓言,宁肯背上千古骂名也要诛杀曹爽全族,这才是夺权的格调。妇人之仁还夺什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