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山西恒山悬空寺外的登山步道上仍有游客陆续上行。72岁的西安游客王建国扶着栏杆驻足:“小时候学《地理》课本就知道悬空寺‘危乎高哉’,今天站在栈道上,才真正懂什么叫‘悬’——木梁插岩,檐角挂云,古人智慧太震撼!”这个假期,恒山景区接待游客21.3万人次,同比激增78%,其中悬空寺单日最高接待量达9200人次。这座“挂在悬崖上的古寺”与背后的北岳恒山,正以更立体的方式,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生活。
文物“体检”用上“黑科技”:千年古寺有了“健康档案”悬空寺的“火”,首先离不开“稳”。作为世界罕见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其安全始终是文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您看这块斗拱,表面看似完好,但内部已有细微裂隙。”悬空寺文保中心主任李宏指着寺内一根支撑梁介绍。今年9月,景区联合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用三维激光扫描、红外热成像等技术完成悬空寺全建筑群“体检”,生成了包含2300多个监测点的数字档案。“过去靠人工敲敲打打,现在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振动频率,连木柱的含水率变化都能捕捉到。”李宏说,根据数据,他们针对性加固了3处松动节点,更换了部分老化防腐材料,“就像给古寺做了个‘全身CT’,既解决隐患,又为长期保护提供依据。”
“文物保护不是‘锁起来’,而是‘活起来’。”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任毅敏表示,恒山的实践证明,科技手段能让古建“延年益寿”,也为后续活化利用打下基础。
道韵融入烟火气:从“看景”到“入道”的体验革命如果说文物安全是恒山的“底色”,那么文化体验则为其添上“亮色”。
“晨钟三响,心归山门。”清晨6点半,恒山纯阳宫道乐响起,38岁的道士张玄明带领游客在松树下打太极。“以前游客只问‘哪能拍照’,现在更多人问‘能不能跟师父学道’。”张玄明笑言,今年景区推出“寻道恒山”系列活动:学写“恒”字书法、跟道医辨识草药、在琴棋台体验古琴入门,甚至能跟着道士做一顿“斋饭”——用恒山黄芪、莜面、山蘑菇熬制的素斋,成了游客朋友圈的“爆款”。
自然景观也被赋予文化新解。恒山十八景之一的“琴棋台”,过去只是游客拍照的背景板,如今增设了“古琴雅集”:每月初一、十五,邀请非遗传承人演奏《广陵散》《流水》,游客可席地而坐聆听;“飞石窟”旁立起互动展板,用动画演示女娲补天的传说,孩子们边看边模仿“搬石补天”的动作。
“恒山的美,不在单一的‘险’或‘奇’,而在山水与文化的交融。”恒山景区管委会主任赵志刚说,他们正打造“恒山文化IP”,开发“道元素”文创——从印有悬空寺线稿的笔记本,到以“恒山十八景”为主题的香包、书签,让游客把“恒山记忆”带回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景区文创收入同比增长210%,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52%。
山脚下的“幸福账单”:名山崛起带火一方水土恒山的“活”,最终落脚在“惠”。
浑源县大磁窑镇下盘铺村的农家乐“山月小筑”,国庆期间天天客满。“我家主打恒山黄芪炖土鸡、莜面栲栳栳,客人吃完还要打包真空包装的黄芪茶。”老板娘陈秀莲算了笔账:节日期间日均收入8000元,是去年的3倍,“多亏恒山火了,我们这些‘山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名山不仅是风景,更是乡愁的载体。”浑源县委书记高莹表示,恒山的文旅发展始终坚持“主客共享”:一方面提升景区品质,让游客留得下、玩得好;另一方面反哺乡村,让村民从文化传承中获得收益。“现在村民聊起恒山,不再只是‘俺们村后山’,而是‘我们有座北岳’。”
暮色中的恒山,悬空寺的轮廓在晚霞中若隐若现。山脚下的古戏台上,山西梆子唱腔悠扬:“悬空寺,挂半天,北岳恒山美名传……”这声音穿过古松、越过峡谷,与游客的欢笑声、村民的吆喝声交织,谱写出古老名山的新乐章。
正如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写的:“恒山教会我,所谓‘传承’,不是把历史锁进玻璃柜,而是让它活在当下的烟火里、生长在人们的心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