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稳定成为习惯,当经历堆砌出“安全幻觉”,我们就成了那只等待被宰的火鸡。”
出品 | 破茧商学府 作者 | 小九
感恩节前夕,被喂养了1000天的火鸡,正为“屠夫爱我”的信念欢呼。
它的分析师用每天的数据证明,这份“爱”的置信度已达顶峰。
可它不知道,屠夫的刀早已磨好,而它眼中的“岁月静好”,不过是灾难来临前的假象。
这不是童话,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的生存陷阱。
当稳定成为习惯,当经历堆砌出“安全幻觉”,我们就成了那只等待被宰的火鸡。
一.黑天鹅的刀刃火鸡的悲剧,源于它把“短期稳定”当成了“永恒安全”。这种思维误区,正在现实中不断重演。
普通人在稳定的工作里重复十年,以为饭碗永远不会碎;
分析师、管理者通过计算风险的的置信水平,就自以为控制了风险,贪婪驱使着他们不断加杠杆投资;
就像那只火鸡,在稳定的牢笼里待久了,早已失去了应对风险的能力。
可历史早已证明,真正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那些按部就班的“普通事件”,而是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就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此之前,无数经济学家用模型证明“经济会持续增长”,可一场次贷危机,让全球经济陷入寒冬;2020年的新冠疫情,没人能预料到它会席卷全球,打乱所有人的生活节奏。这些“黑天鹅”事件,就像屠夫的刀,在我们最自信的时候,给我们致命一击。
但是,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是没有意义的。
它就像屠夫手中的刀,随时都可能落下,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要做的不是判断刀什么时候落下,落下的概率有多大,而是让自己不受刀的威胁。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自己脆弱的现状。
二.打破脆弱的枷锁事实上,成功、稳定、安逸,这些我们追逐的东西,早已悄悄给我们套上了脆弱的枷锁。
脆弱,意味着外来的冲击总会给我们造成不利的影响。
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坐在黄金打造的宝座上,享受着美食和美酒,
可头顶上一根马鬃悬挂的宝剑,随时可能落下。
他拥有权力和财富,却时刻被脆弱笼罩,这像极了那些看似成功的人:
企业老板赚得盆满钵满,却要应对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的风险,疫情一刀,负债累累;
明星艺人光芒万丈,却要承受舆论反噬、事业崩塌的危机,黑料一现,竞先踩踏。
成功从来不是安全的保护伞,反而会让我们暴露在更多风险中。
同样,稳定、安逸不可能持续一辈子,波动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才是自然常态。
有个朋友在国企做行政,每天重复整理文件、收发快递的工作,一干就是15年。
他总说“这份工作稳定,饿不死”,可去年企业裁员,他成了第一批被优化的人。
面试时,HR问他“会用办公软件高级功能吗?”“能做简单的数据分析吗?”他只能摇头。
15年的稳定,早已让他失去了竞争力。
“有保障”只是错觉或者别人给你画的大饼,除了上帝,谁都没办法保证未来几十年的风云变化,会带来什么。
打破脆弱的枷锁,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反脆弱性——让外来冲击有利于我。
它超越了强韧性和复原力。强韧性能抵抗冲击,复原力能让事物快速恢复原状;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比原状更好。
在希腊神话中,九头蛇怪是一种住在阿尔戈斯附近勒拿湖中的生物,长着数不清的头。
每次有一个头被砍,就会重新长出两个头来。九头蛇怪就是反脆弱性的代表。
对于反脆弱性物体来说,在一定限度内,冲击越强,带来的益处越大。
三.杠铃策略分析师、管理者通过计算风险的的置信水平就自以为控制了风险,然后热衷于研究事情的潜在回报。可是,如果一个赌徒最终面临爆仓(失去赢得的一切)的风险,那么其策略的“潜在回报”就是无关紧要的。
如果某个事物是脆弱性的,那么你做的任何旨在改善它或提高其“效率”的工作都变得无关紧要,
除非你先降低其破碎的风险。
迈向反脆弱性的第一步就是减少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
也就是说,通过降低自己暴露于负面“黑天鹅”事件的概率,让反脆弱性顺其自然地发挥作用。
杠铃策略就是典型的反脆弱型结构。
简单来说,就是一边做稳定的事保底,一边做高风险的事追求高收益,放弃中间的模糊地带。
比如,你可以有一份稳定的主业,保证基本的收入;
同时发展一份高风险、高潜在回报的副业。
它避免了“半吊子”策略——比如在一份你不喜欢又不敢辞职的“中等”工作中混日子,既没有安全感(可能被裁员),又没有发展前途。
杠铃策略保证了你的基本盘稳定(不怕没饭吃),让你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冒险和创造。
你的副业失败了,没关系,还有主业兜底。
但万一副业成功了,它可能会带来远超主业的收入甚至实现财务自由。
再比如投资,你可以把90%的钱投入到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中,比如国债、定期存款,保证基本的收益;
剩下的10%投入到高风险的领域,比如股票、基金。
这样一来,即使高风险的投资亏损了,你也不会伤筋动骨;而一旦盈利,收益可观。
当你错误时,损失很小;当你正确时,收益巨大——它构建了一种“赢多输少”的有利不对称性。
就像为人生装上了“下行风险的安全垫”与“上行收益的放大器”,让我们在充满随机性的世界里,始终手握主动权。
这种不对称性,彻底打破了“必须精准预测、完美决策才能成功”的思维桎梏。
生活中,我们总被“要做对每一个选择”“要吃透所有信息”的焦虑裹挟:
投资者纠结于“哪只股票会暴涨”,职场人困于“选哪个行业才不会被淘汰”,创业者焦虑“如何精准预判市场风口”。
但现实是,没人能完全掌控未来——经济数据会失真,行业趋势会突变,就连看似确定的“真理”也可能被颠覆。
而杠铃策略恰恰允许我们“带着无知前行”:不必吃透所有行业报告,只需做好“低风险保底+高风险试错”的布局;
不必精准预判下一个风口,只需在稳定的基本盘之上,保留探索机遇的触角。
更关键的是,这种不对称性带来的“容错空间”,能让我们更勇敢地拥抱不确定性。
当错误的代价被控制在可承受范围,“试错”就不再是可怕的冒险,而是低成本的学习。
这就是杠铃策略的本质:用最小的风险,博取最大的收益。它像一张网,滤掉了致命的风险,却网住了意外的机遇。最终你会发现,这种有利不对称性带来的不仅是收益上的优势,更是心态上的自由——不必再为“做错选择”彻夜难眠,不必再因“错过机遇”追悔莫及。因为你知道: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回到原点,而最好的结果,却可能远超想象。
用最小的风险,博取最大的收益。
||案例、资料来源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喜欢可以点赞、分享和推荐,如果大家有其他的想法和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破茧商学府原创,不得擅自搬运到其它平台、端口、渠道。团队会定期检查各种违规侵权现象,一经发现,我们将保留证据并向其追究法律责任,严格处理,望一起塑造良好的原创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