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一下。
首先,大一统的思想此时还没有获得广泛的支持,秦始皇时期也仅仅是勉强维持一统的局面。
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丞相王绾建议秦始皇,立诸子,镇辅燕、齐、荆等地。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秦始皇本纪》
王绾的建议,在秦始皇时期是有其历史意义的,而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地远”!
到了一千五百年之后的元末,依旧存在地方偏僻,中央权力无法达到的情况。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台温处树旗谣》
由于通讯方式以及交通工具的制约,导致距离帝国中心越远,控制力越弱。
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采取了郡县制,这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创新。但是制度优化的优先级却存在滞后性。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三十三年,齐地博士淳于越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不仅是在提醒秦始皇,中央的稳定需要地方强有力的支撑,与丞相王绾的建议其实是有共性。同时也在暗示秦国内部可能会出现鸠占鹊巢的事情。
李斯再次出来阻止,并建议“焚书”!
李斯的两次出言反驳,他禁掉的只是言论,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他并没有解决边缘地区镇辅的远程管理问题,也没有解决朝内“无辅拂,何以相救”的问题。
他解决的是提出忧患的人,不是问题!
本来可以通过制度优化,逐步缓解这些矛盾,但是制度本身的缺陷并没有引起秦庭的重视或者因为秦始皇突然死亡,还没有来得及完善。
其实秦朝本身有“驿站体系”。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行书》记载: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书廷辟有曰报,宜到不来者,追之。
但是,这个驿站的雏形完全没有应付来自全国各地庞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而且一旦中枢被人控制,比如赵高,朝廷内部又缺乏相应的制衡力量!信息流通将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相对于秦朝的全国郡县制,汉初的郡县与郡国并行的临时体系,可能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当然,也不能过于苛责秦国,他的天下一统本身就是一种尝试,而且还是一种前无古人,后人可鉴的模板,他的每一次失败都为后人提供了反面案例,而它却缺乏这种案例以供参考。
其次、秦朝从始皇帝开始,做到的仅仅是法度上的强制一致,而不是思想上的趋同,缺乏认同感。
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非常清楚老百姓并没有完全归附顺从自己,同时也指出始皇帝出行,是为了展示秦国的强大,威慑那些可能存在的反叛,而不仅仅是为了避死。
毫无节制的使用民力,思想上没有统一的价值观,舆论上只是强行禁止而没有进行有效引导。结果导致揭竿而起,纷纷响应,秦历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