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药功能主治偏于相近,甚至有互换使用的机会,但是这些中药细节对比又有本质的不同,岳美中先生讲一些中药的细节分辨很精准,特列举如下,希望能够给各位同道提供学术支持。
一,浮萍与麻黄浮萍轻浮辛寒,入肺经,发汗之功不亚于麻黄,但麻黄性温,浮萍性寒,且浮萍利水之功,是麻黄无法比较的,虽然麻黄冷饮亦能利尿。朱丹溪曰:“浮萍发汗,胜于麻黄”。与麻黄相近的还有一味中药香薷,香薷辛,微温,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的作用,相比之下,香薷倒是介于浮萍与麻黄之间的一种解表药,只是使用香薷需注意表虚者不宜用。
二,巴戟天与肉苁蓉巴戟主少腹及阴中相引痛;肉苁蓉主女子带下阴痛。
三,锁阳与仙灵脾锁阳静药,补精血,主痿;仙灵脾,动药,主四肢不仁、挛急,兼瘰疬疮疡。
四,银柴胡与石斛银柴胡功用等于石斛,皆能入胃而除虚热。但石斛则兼入肾,涩气固筋骨,银柴胡则入肾凉血为异。
五,柴胡与银柴胡银柴胡与柴胡性味相似,故上古不分。柴胡之用在升散,若阴虚火炎,气升咳嗽,呕吐等证,不可用之。惟宜于春月时邪风温等证,内应肝胆者,最为相宜。银柴胡出银州(今陕西榆林一带),其质坚,其色白,无解表之功,不可不分。徐大椿曰:“《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及虚劳方中参入同治,如肝劳之必用此为主,且不类于北柴胡。盖柴胡能升少阳清气上行,升清发表,必有外邪者方用。银柴胡则气味下达,人肾凉血,与柴胡绝不相符。若用柴胡以治虚劳,则咳嗽发热、愈无宁日,阴火愈升愈起,可不辨而混用乎?”孙琳曰:“凡疟劳热从髓出。若加刚剂,气血愈亏。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在骨髓者,非柴胡不可。若真银柴胡,一服可愈。”
六,柴胡与前胡张璐曰:“二胡通为风药,但柴胡主升,前胡主降,有不同耳。”
七,白芍药与赤芍药李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缪仲淳曰:“白芍止痛下气,能于土中泻木,人脾经血分,泻肝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兼补,制肝补脾。赤者破血通利,能行血中之滞、人肝经血分,主邪气腹痛,破坚积凝滞之血,通而凉肝,肝火自平。”
《名医别录》所谓缓中者,无一非养毓肝脾两脏之真阴,而收摄两脏之逆气,斯邪气退藏,正气裨益,腹痛及心胃之痛皆除,中气和调,寒热自已,疝瘕自定,皆白芍药养脾柔肝之功用也。赤者行滞破血,直达下焦,《本经》所谓除血痹、破坚积;《别录》所谓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消痈肿,中恶腹痛,皆惟赤芍药行滞逐瘀,足以当之。利小便、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亦赤芍药泄导之功,石顽以《本经》之‘利小便三字系于赤芍药之下,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