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对欧盟加征30%关税的决定,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全球经济圈引发了剧烈震动。这一举动不仅暴露了美欧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也使得特朗普对于中欧关系的误判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他为何如此自信地认为“欧盟不敢倒向中国”?如今,事实正在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特朗普对欧盟加征关税的举措并非毫无预兆。早在7月初,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在呼吁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但特朗普却选择直接升级对抗。他在“真相社交”平台上发布声明,指责欧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导致美国对欧巨额贸易逆差,因此决定自8月1日起对所有进口自欧盟的商品征收30%的高额关税。此举直接重创了法国的葡萄酒、德国的汽车和西班牙的农产品等多个欧盟核心出口产业,预计涉及金额高达720亿欧元。
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此愤怒表示“特朗普的政策不可接受”,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则严词抨击美国“正在摧毁欧洲的经济增长点”。即便是通常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冯德莱恩,也罕见地作出强硬表态,表示欧盟已经准备好对美国实施215亿欧元的报复性关税,并警告“若此事进一步升级,可能会追加至700亿欧元”。
面对欧盟的强烈反应,特朗普却显得极为自信。他在宣布加税的同时,多次强调“欧盟不敢倒向中国”。他的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欧洲政治格局的观察。几个月前,冯德莱恩在公开场合多次批评中欧贸易关系,甚至指责中国“通过经济手段支持俄罗斯,危害欧洲利益”。特朗普显然将这些言论视为欧盟将始终站在美国一方、不可能转向中国的“证据”。然而,现实的进程却给出了与特朗普预期完全不同的答案。
欧盟早已被逼至极限。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为了支持乌克兰几乎倾尽全力,结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而此时,美国再次挥舞关税大棒,使得欧盟在中美俄三国之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俄罗斯由于战争因素不可能成为一个实际的选择,而美国则通过加征关税直接向欧盟施压,唯有中国仍保持合作的姿态。近期,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欧洲时明确表示,“中欧的定位是贸易伙伴,而不是对手”,此番表态无疑为欧盟提供了宝贵的喘息空间。
更为关键的是,欧盟内部对于对华政策正悄然发生微妙变化。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均公开表示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而德国总理更是被曝计划近期访问中国。这种分化态势直接削弱了冯德莱恩“对华强硬”立场的影响力,让欧盟在面对美国压力时拥有了更多选择和空间。
特朗普的误判还表现在他对中欧经济关系的无知上。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与欧盟形成了深度互补。2024年,中欧贸易总额预计突破8000亿欧元,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绝非美国几句威胁就能轻易切断。反观美国,30%的关税不仅会对欧盟造成打击,更可能导致美国国内通胀的上升。国际与欧洲事务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丹·奥布赖恩警告称,“欧盟与美国之间爆发更广泛经济冲突的风险已经上升”。德国汉堡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赛勒斯·德拉鲁比亚也指出,“关税对美国的负面影响可能远大于对欧元区的影响”。
这场关税战的最终结局可能已经暗示出来。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的委员谢夫乔维奇在宣布反制措施时表示,“我们必须为所有结果做好准备”。这番话背后意味着欧盟不会坐以待毙,但也不会盲目对抗。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明确表示,欧盟应“动用所有手段反击”,而德国工业联合会则警告称,关税政策将推动成本上涨,威胁到就业机会。正是这种内部分歧,反映了欧盟的困境:既不能向美国妥协,又不敢与其彻底决裂。
冯德莱恩(资料图)
特朗普或许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判断。当他高调宣布关税政策时,欧盟已经开始制定反制清单;当他坚持认为“欧盟不敢倒向中国”时,德国总理的访华计划已经开始酝酿。这场关税战不仅未能迫使欧盟屈服,反而加速了中欧关系的深化。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所说,“没有赢家,强征关税终将反噬自身”。特朗普的傲慢与误判,最终可能成为推动欧盟转向中国的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