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结合军费开支和GDP数据,我们从横向和纵向分别介绍了部分国家军费开支与GDP之比的分布情况。
这一篇,我们从武器的角度,分享武器出口占世界的比重,观察世界上哪些国家在为其他国家提供武器。如何衡量武器的价值,SIPRI发明了一个专用名词:TIV。什么叫TIV?TIV(Trend-Indicator Value)是SIPRI设计的衡量武器交易量的指标,反映武器转移的规模而非财务价值。
美国13512 TIV值、46.8%的比重确实一骑绝尘,几乎相当于后面十个国家的总和。
这种垄断地位并非偶然: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等军工巨头组成的“军事-工业复合体”拥有最先进的研发能力和生产线。
同时,美国通过北约等联盟体系构建了稳定的客户网络,许多国家不仅购买武器,更依赖美国的训练体系和后勤支持。
F-35战机、“爱国者”导弹等明星产品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空防系统的标配,这种技术代差让美国在高端武器市场几乎形成垄断。
欧洲国家的表现可圈可点。法国以2272 TIV值(7.9%)位居第二,凭借“阵风”战机、“鲉鱼”潜艇等拳头产品,在高端装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德国以2049 TIV值(7.1%)紧随其后,其潜艇技术和装甲车辆一直备受青睐。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国家往往采取联合研发模式,如“欧洲战斗机”项目,既分摊了研发成本,又共享了市场份额。
俄罗斯的1339 TIV值(4.6%)相较历史水平有所下滑,但依然保持重要地位。S-400防空系统、苏霍伊战机等产品仍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主要客户包括印度、越南等传统伙伴。
受俄乌冲突和国际制裁影响,俄罗斯武器出口面临支付渠道受限、零部件供应困难等挑战,但其以性价比取胜的策略仍在部分市场有效。
中国的1131 TIV值(3.9%)背后是军事科技的快速进步。翼龙无人机、VT-4坦克等产品凭借良好的性价比和灵活的交易条件,在非洲、中东等地区市场逐渐打开局面。
中国武器出口不再局限于低端产品,正在向高技术含量装备拓展,而且往往附带技术转让和本地化生产条件,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颇具吸引力。
以色列、韩国等中等规模出口国的崛起值得关注。以色列凭借无人机、导弹防御系统等特色装备占据细分市场,韩国则通过K-2坦克、KDX驱逐舰等产品实现快速突破。
这些国家的成功表明,即使在不具备整体优势的情况下,只要在特定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就能在全球武器市场分得一杯羹。
武器出口从来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美国的霸主地位既来自技术优势,也与其全球战略布局密切相关——许多武器交易背后是安全承诺和政治联盟。
欧洲国家则更多依靠技术积累和联合研发,俄罗斯依靠传统市场维系影响力,中国凭借全面工业体系和灵活政策快速崛起。
这张2024年的武器出口分布图,最终描绘的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图景:既有绝对强者,也有各具特色的追赶者。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这张版图可能还会继续改写,但唯一不变的是:武器出口永远是国家实力和国际关系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