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市场上主流消费的结构性升级,有望成为接下来家电厂商在一线市场经营与发展的新红利。如何通过大结构、中结构和小结构的持续性优势,收获一轮新红利,相关厂商准备好了吗?
文剑 撰写
随着家电行业新一轮商业大战——双11大促的全面打响,家电圈注意到,家电厂商高度关注的一线消费市场新红利,已经提前出现。那就是主流消费,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催生的家电产品结构性升级,带来的家电消费结构性机会。
主流消费的结构性机会,家电圈认为,并不是很多家电厂商传统思维中的“高利润、高端化”产品出货增长、占比提高,而是基于“科技、性能、品质、体验”催生的高质价比产品机会。
从家电厂商最为关注的经营利润维度,就可以更清楚看到:这一轮的消费结构性升级,不是那些“高利润、暴利”的产品热销与大卖,而是高于“特机价、跑量机”利润空间的定制机、大单机、爆款机。即有两个维度:一是研产销服全链路的高效设计、低成本运营,及全链路极限压缩家电产品的成本与费用;二是在一定规模基础上实现产品经营利润的最大化,以及市场规模增长空间的最大化。
也就是说,这一轮消费结构性升级的机会,不是传统认知中的高端机、精品机大卖与热销,而是基于一定规模化基础上的产品爆款“出货速度、周转效率”最高,以及经营成本最低,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规模与成本的新效益”价值链路。
这一轮消费结构性的红利,涉及三个维度:一是产品的相对利润空间,超出行业平均水平;二是产品的市场出货规模和未来发展空间,有确定性和可持续增长空间;三是家电厂商联手参与推动消费的结构性升级,共创“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不是简单的“工厂造、商家卖”分工式合作。
比如说,一些空调企业的大单机、爆款机,借助与主要平台型电商的合作,一年出货量超百万台,这就是产品的结构性机会;一些彩电企业的渠道定制机,单渠道一年出货50万台、100万台,就是结构性的机会。还有冰箱、洗衣机、厨电等企业的年度新品,或者爆款,出货规模达到30万台、50万台,都会形成规模化的出货效应,以及全链路的低成本优势,实现供应链的降本,以及零售链路的降费用。
这种产品的结构性红利,拼的不只是性价比、质价比,而是全链路的运营效率。比如生产制造成本的极限压缩,市场营销费用的最优化投入,还有物流配送、安装服务等多环节的快速响应,最终还有就是产品的流转速度提升,从工厂出库到用户家中的周期压缩到更短的时间。最终,实现像卖海鲜一样卖家电,提高的是经营效果、降低的是经营成本,带来的是家电厂商的共赢。
可以预见,接下来整个家电市场的消费大盘,是保持着稳定。但是,在家电厂商“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消费的碎片化、渠道的碎片化,必然带来主要厂商市场经营和抢夺的复杂化。
一是要求将有限的资源、精力集中化之后,进行目标市场和用户需求的精准化洞察和满足;二是要求家电厂商必须要在全年化相对漫长、分散的市场中,找到新的商业竞争抓手,一些年度的明星产品、爆款产品、利润产品打造,是必然趋势;三是整个消费需求的持续多变,既有消费的保守、谨慎,也有消费的升级和品质向上,还有消费的低价等,多种需求的精准化满足,靠的还是差异化产品。
面对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渠道的碎片化,以及消费的多变化,家电圈认为:对于所有厂商来说,唯一手段和办法,就是产品力、价格力与用户需求的重构,最终通过差异化产品实现经营策略的精准化与高效化。规模化产品、结构型产品、利润型产品,各自扮演和承担的角色、任务不同,这才是真正考验家电厂商日常经营用户能力的关键时刻。
包括节能、智能、绿色、健康等多维度的产品创新,以及单套品、套系、方案等差异化布阵,还有工薪阶层、品质阶层,以及性价比、轻奢、年轻人等人群化细分。这一系列的经营调结构组合拳,表面上看是消费新红利,实际上还是家电厂商经营“产品、技术、营销、服务”等手段和能力落地。
声明:家电圈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