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美国“末日准备者”的日常。
一、 地堡里的“疯狂”:子弹论吨囤,罐头堆成山在美国,“末日准备者”早已不是边缘群体。据统计,全美有至少2000万人积极参与这项“生存运动”,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美元。
他们囤的东西有多夸张?
-佛罗里达州一名前海军陆战队员,家里存了200万发子弹,理由是“如果世界乱套,子弹才是硬通货”;
-蒙大拿州的软件工程师在地下建了五层防核地堡,冷冻库里塞满500只处理好的鸡、200袋土豆,甚至还有个“末日图书馆”——所有知识打印在防水纸上,防止电子设备失效。
- 更有人花3年训练22条德国牧羊犬,教它们识别毒物、拦截入侵者,狗粮储备就占了半个车库。“这不是怕死,是怕活得不够像人。”
一位准备了15年的“生存狂”在采访中说:“灾难来临时,我不想成为拖累社会的那个人。”
1. 社会崩溃论:一张薄纸就能捅破的文明
疫情暴发时美国超市的“卫生纸争夺战”,让许多人彻底清醒:现代社会的供应链脆弱得像玻璃。一旦断水断电超72小时,城市可能陷入混乱。
2. 自然威胁与政治焦虑
加州山火、德州冰灾、墨西哥湾飓风……频发的自然灾害让“靠自己”成了硬道理。而政治极化加剧了不安——有人直言:“如果发生内战,住城里就是活靶子。”
3. 文化基因里的“边疆精神”
中国人也囤货——但画风完全不同。
疫情期间,上海阿姨教你“一棵白菜的十种腌法”;东北大哥阳台堆满大白菜越冬;每个家庭都有个“应急包”,里头是感冒药、压缩饼干和手电筒。
这种差异背后是两种逻辑:
美国准备者追求“长期自治”:假设秩序崩坏,要能独立生存数年。
中国家庭侧重“短期过渡”:相信国家救援会到,备货只为撑过最难的几天。
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文化土壤不同。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为“末日”做准备——
爷爷奶奶囤粮票,父母辈炒股买黄金,年轻人疯狂存表情包怕“网络失踪”。
这背后是共通的焦虑:
“当熟悉的世界突然翻脸,我能不能保住珍视的一切?”
美国人的地堡里堆满罐头和子弹,中国人的手机里存满生活妙招视频——本质上,我们都是想给未来加一道保险栓。
有人问那些“末日准备者”:“如果末日没来,这些投入不就白费了?”
一个经营地堡公司的老板回答很妙: “我卖的不是地堡,是‘平静’——知道最坏情况有预案,今晚才能睡个好觉。”
但心理学专家也提醒:
当准备行为开始侵蚀正常生活(比如为囤货负债、因焦虑疏远亲友),可能已从“理性防范”滑向“恐惧成瘾”。
【互动话题】
如果你必须为家庭准备“应急三件套”,你会选哪三样?
(A.食物水 B.药品 C.工具 D.通讯设备 E.其他)
2. 你觉得“末日焦虑”是危言耸听,还是现代人必备的危机意识?**
*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生存预案吧!*
关注伯佬BOBO,带你看遍全球奇闻轶事,探究背后的人性真相~
(据《纽约客》《生存主义杂志》及美国民防协会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