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外交政策报道,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冲突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似乎陷入了一场不死不休的较量。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将持续对伊朗进行打击,目标是摧毁其核计划及军事力量,而伊朗则以无人机和弹道导弹进行报复,誓言反击。 文章分析了冲突可能的三种结局:伊朗的失败、以色列的撤退,或演变为更广泛的地区冲突。
报道指出,以色列的攻势不仅针对伊朗的核设施,还可能意在推动政权更迭。 内塔尼亚胡在袭击初期便公开呼吁伊朗人民推翻“邪恶且压迫的政权”,暗示其目标远超核计划本身。 不仅如此,以色列的立场极为强硬,甚至连伊朗的民用核计划都不予接受,彻底关闭了任何妥协的空间。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则警告,任何外部干预都将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并强调伊朗有权发展民用核技术。
伊朗现政权视核技术为其主权和国家尊严的核心,捍卫这一权利被认为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支柱。 若在这一问题上妥协,伊朗政府可能被国内反美势力视为软弱,进而引发内部政治危机,动摇其执政根基。 这种针锋相对的立场使得双方几乎丧失了交易或谈判的空间。以色列坚持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能力,不留任何余地;而伊朗则将民用核计划视为底线,任何让步都可能被国内反对派利用,导致政权合法性受损。
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伊朗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已造成以色列至少24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财产损失持续扩大。 面对伊朗的持续打击,如果内塔尼亚胡政府无法摧毁伊朗的核计划,甚至无法有效遏制其导弹威胁,其执政合理性将面临严重质疑。 以色列民众对安全和稳定的需求日益强烈,公众舆论逐渐倾向于支持通过一举解决伊朗核威胁和导弹威胁来恢复国家安全。 这种国内压力进一步强化了内塔尼亚胡政府采取极端措施的动机,使其更倾向于扩大军事行动,而非寻求外交解决方案。
美国在冲突中的角色备受关注。特朗普政府一方面表示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推动伊朗放弃核计划。特朗普曾公开表示希望促成以色列与伊朗的“和平协议”,但以色列的单边行动似乎打乱了这一节奏。文章认为,内塔尼亚胡可能在赌美国最终会被迫卷入冲突,尤其是在摧毁伊朗深埋地下的福尔多铀浓缩设施时。然而,白宫内部对是否参战存在分歧,特朗普的表态也显得矛盾:他既威胁伊朗需“无条件投降”,又表示不愿卷入长期战争。
《外交政策》分析,当前的战争可能导致两种极端结果:要么以色列成功削弱伊朗政权,迫使其放弃核野心;要么冲突失控,演变为地区大战,迫使美国及其盟友深度介入。无论哪种结局,双方均已付出沉重代价,伊朗导弹袭击已重创以色列的基础设施,而以色列的空袭也严重破坏了伊朗的军事与民用设施。这一冲突的最终走向,不仅关乎以色列与伊朗的存亡,也可能重塑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