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母突然要给薛宝钗过生日。
王熙凤找到贾琏商议如何处理时说出内情。原文如下:
昨日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算是整生日,也算是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做生日,自然和往年给林妹妹做的不同了。
王熙凤所说的“将笄之年”是一个中国古代对女子年龄的特有称谓,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它的核心意思是: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到了可以盘发插笄(簪子)的年龄,象征着成年。
贾母给薛宝钗办这个成年礼,表面是对薛宝钗的尊重,实质是有让薛宝钗尽快离开贾家的意思。
事实上,薛宝钗确实应该离开。
除了她的年龄大了之外,薛家在京都有自己的房子,也有自家的买卖。若是最初想要参加选秀,不知道结果如何,短期居住在荣国府,确实没有问题,符合四大家族和亲戚礼道。但是时间 太长,薛宝钗又到可以出嫁的年龄,自家又有房又有地儿,确实不应该赖着不走。
那么,薛宝钗为何宁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也不愿意离开荣国府呢?
她的哥哥薛蟠被打后,她和母亲薛姨妈善后此事时,不小心说出了实话。原文如下:
如今妈先当件大事告诉众人,倒显得妈偏心溺爱,纵容他生事招人,今儿偶然吃了一次亏,妈就这样兴师动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
“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薛宝钗此话看似深明大义,实则透露出这个寄居贾府的薛家,早已无路可走的窘境。
薛宝钗何尝不想随心而活?她出身皇商世家,原本也是珍珠如土金如铁,奈何父亲早逝,哥哥薛蟠又是个不成器的。家道中落,她不得不早早成熟,成为这个家的主心骨。
薛蟠这个哥哥,在外横行霸道,惹是生非,这次调戏柳湘莲反遭痛打,实在咎由自取。宝钗心里明镜似的,却不得不为这个不争气的哥哥收拾残局。她对母亲说的那番话,表面上是劝母亲不要兴师动众,深层次里,却是对薛家处境的清醒认知——他们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可以呼风唤雨的薛家了。
薛家母子三人寄居贾府,看似是亲戚间常来常往,实则已在此住了多年。宝钗早已到了出嫁年龄,却仍待在贾府,其中深意,不言自明。薛姨妈带着儿女长住贾府,无非是指望借助贾府的势力,为儿子谋个前程,为女儿寻门好亲事。
宝钗深知自家是“倚着亲戚之势”?她劝母亲的那句话,不小心道破了薛家的尴尬处境。一个“赖”字虽未说出口,却已浮现在每个知情人心头。
薛宝钗与林黛玉不同。黛玉寄居贾府,是因父母双亡,无家可归;而薛家明明有自家宅院,有生意买卖,却偏要长住亲戚家中。宝钗的处境,比黛玉更为微妙和尴尬。
聪明如宝钗,怎会不知其中滋味?她处处留心,步步谨慎,唯恐被人看轻。她规劝母亲不要动用贾府关系,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她深知薛家已是寄人篱下,再要仗势欺人,只怕最后一点体面都难以保全。
事实上,嫁人确实需要住在好人家里。比如,薛宝琴跟着哥哥到京都准备出嫁,就住在荣国府的大观园里。
薛宝钗也是同样的心态,退一万步讲,就算是金玉良缘是水中月、镜中花,她也可以依仗贾家的门面,给自己寻一门好婚姻、好亲事。
薛宝钗的成熟稳重,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她必须比同龄人更懂事,更识大体,才能维持薛家摇摇欲坠的尊严。她劝母亲的那番话,既是说给薛姨妈听,也是说给贾府上下听的——薛家不是不知礼的人家,即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最后的体面。
薛宝钗的处境,何尝不是那个时代许多女性的缩影?明明才华横溢,却不得不受制于家族命运;明明心高气傲,却不得不低头周旋。她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句话语,都背负着整个家族的荣辱兴衰。
薛宝钗留在贾府,不是因为她不想走,而是因为她无路可走。“赖着不走”的背后,是父权社会中女性无路可走的困境。
西蒙娜·德·波伏瓦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宝钗正是被时代与家族责任塑造出的“成熟”样板。
她的故事启示我们:女人心里要有数,但别丢了自己;要承担责任,但更要活出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