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张宗昌没了任何势力,韩复渠为何还要杀他?张作霖早就给出了答案

张宗昌没了任何势力,韩复渠为何还要杀他?张作霖早就给出了答案......011881年2月13日,正值上元节,山东掖县一

张宗昌没了任何势力,韩复渠为何还要杀他?张作霖早就给出了答案......

01

1881年2月13日,正值上元节,山东掖县一个贫寒农家迎来一个男婴的降生。

家人因其出生在灯节,给他取了个小名“灯官”,寓意将来能当官,照亮张家门楣。

这孩子便是后来的狗肉将军张宗昌。掖县地处胶东,土地贫瘠,家境困顿,张宗昌从小就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幼年时,他被送去私塾读过几年书,识得几个字,勉强算有点文化底子。

可家里揭不开锅,读书的日子没持续多久,他就得帮着家里干活,放牛、挑水,样样都干,成了地地道道的乡下小子。

生活逼人,张宗昌从小就练就了一身泼皮本事。

村里人常说,这小子天生是个能混的主,不管到哪都能找到活路。

十几岁时,他就在村里跟着一帮闲汉学些地痞手段,当过流氓手,帮人收账,干过酒计,替酒馆跑腿吆喝。

虽说这些活计不光彩,可在那个乱世,生存才是头等大事。

苦日子让他早早明白一个道理:要想不饿死,就得会钻营,会巴结,比别人更能吃苦。

1897年,胶东大灾,庄稼颗粒无收,16岁的张宗昌再也待不下去,索性背上破包袱,跟着村里人闯关东去了东北。

那年头,东北是许多山东人的讨生路之地,可到了那儿,他发现日子一样不好过。

初来乍到,他啥活都接,打零工、扛包袱,甚至当过扒手,偷鸡摸狗的事也没少干。

混迹市井,他认识了不少道上的兄弟,渐渐摸索出一套生存门道。

后来,他还拉过一帮人,干起了占山为王的土匪买卖,打家劫舍,刀口舔血,胆子越混越大,人脉也越铺越广。

闯荡几年,张宗昌的身板越发结实,心思也越发活络。

1900年前后,中东铁路开工,俄国人占了东北,招募筑路工。

他瞅准机会,凭着一身力气报名当了苦力。修铁路的日子苦不堪言,可他不光干活卖力,还动起了脑子。

为了能跟俄国人搭上话,他硬是在工余时间学了一口流利的俄语。

别看他大字不识几个,这语言天赋倒是不低,俄语说得溜溜的,很快就跟俄国工头混熟了。

他仗义疏财,工钱拿来请兄弟们喝酒,遇到难事也肯帮忙,慢慢在工人堆里混出了名声,成了个小工头。

俄国人遇上麻烦,也常找他出面摆平,算是对他礼让三分。

干了几年苦力,张宗昌不甘心一辈子当个卖力气的。

他听说西伯利亚有淘金的机会,便带着一帮兄弟北上,加入了淘金队,当起了总工头。

那片冰天雪地,生存条件恶劣,猛兽出没,危机四伏。

可他不怕,带着人跟熊狼搏斗,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成了远近闻名的射手。

淘金的日子让他赚了点小钱,也让他心气更高。

他开始琢磨,俄国终究不是自己的地盘,赚再多钱也没根基,国内要是乱起来,或许还有更大的机会。

果不其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东北,俄国报纸上全是革命的风云变幻。

张宗昌按捺不住,觉得回国或许能搏一把大的。

经人介绍,他认识了革命党人张西曼和胡金肇,借着这层关系,他拉起一帮工人,声称要参加革命,投奔了山东民军都督胡瑛。

不久后,他随军南下上海,成了陈其美部下新组建的光复团团长。

陈其美是个行事彪悍的人物,对孔武有力的张宗昌颇为赏识,给了他不少机会。

回国不过两年,到1913年,张宗昌就升任江苏陆军第三师师长,算是正式踏入了军旅生涯。

然而,张宗昌骨子里不是个纯粹的革命党人,他更像个墙头草,风往哪吹就往哪倒。

二次革命爆发时,江苏力主讨袁,他被派往徐州防御袁世凯的北洋军。

可一看北洋军势大,他毫不犹豫临阵倒戈,投靠了直系军阀冯国璋。

冯国璋倒也接纳了他,1916年冯国璋当上代总统后,提拔张宗昌为侍卫武官长,成了贴身护卫。

1918年护法战争,他又被调任江苏第六混成旅旅长,随张怀芝赴湖南作战,结果一败涂地。

奇怪的是,战败后他没受责罚,反而被提拔为暂编第一师师长,仕途似乎还算顺畅。

可好运不会一直眷顾。

1921年,张宗昌带兵进入江西,与江西督军陈光远交战,被打得落花流水,部队直接解散。

走投无路之下,他北上保定,打算投奔鲁豫巡阅使曹锟。曹锟倒是有意收留,可手下吴佩孚瞧不上他这个土匪出身的师长,硬是拦了下来。

张宗昌一气之下,转头投奔了坐镇奉天的张作霖。或许在他看来,同样是胡子出身,张作霖该比别人更懂自己。

02

张宗昌辗转来到奉天,站在张作霖面前,满以为同是土匪出身,能有些默契。

可张作霖一见他,满口粗话,行事不拘小节,虽说同是草莽,却并不待见他。

只是直接拒绝又怕坏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名声,无奈,张作霖只得接纳了他,给了个中将师长的军衔,却只让他当奉军宪兵营营长,手下不过两百多人。

这对一个曾当过师长的人来说,无疑是低配待遇。张宗昌心里虽不痛快,但也只能咬牙接受,在奉系的生涯就此拉开序幕。

虽说起点不高,张宗昌却从不缺混日子的本事,更何况他的运气也着实不错。

1923年初,奉系与直系交恶,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张作霖率主力入关作战,后方空虚,吉林军阀高士傧瞅准机会,联合胡匪卢永贵拉起近万人,在东北后方起事。

这消息传到前线,张作霖头疼不已,手头无兵可用,思来想去,只得派张宗昌带着宪兵营去吉林平叛。

一个营对阵一万人,怎么看都是送死的买卖,张宗昌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可张作霖的命令不容违抗,他只得硬着头皮上路。

谁知这一趟出兵,竟成了张宗昌的转运之战。

到了吉林,他发现对面的叛军中,不少头目都是自己早年闯关东时认识的旧交。

早年在土匪窝里混过,他跟这些占山为王的兄弟颇有交情。

两军阵前,他也不含糊,直接喊话:“你们别造反了,跟着我吃香喝辣的可好啊?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刀口舔血,不就为了吃饱穿暖过好日子吗?”

这番话直戳人心,土匪头子们一听不打仗就能有荣华富贵,纷纷心动。

没费多少力气,张宗昌就平定了高士傧的叛乱,还顺带收编了卢永贵手下几千人,拉起了一支像模像样的队伍。

这结果让张作霖大为意外。

那时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打得灰头土脸,七万大军出征,六天就折损了六万,窝火至极。

偏偏在这当口,张宗昌摆平了大后方的麻烦,张作霖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提拔他为吉林省防军第三旅旅长兼吉林省绥宁镇守使。

从一个营长到旅长,张宗昌总算在奉系站稳了脚跟。

站稳脚跟后不久,苏联内战结束,大批支持沙皇的白俄军队逃亡东北,沦为土匪。

张宗昌一看都是“同行”,又精通俄语,秉持来者不拒的态度,收编了不少白俄匪军,部队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了东北军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地方势力。

这举动自然引来奉系老人的不满,不少人劝张作霖:“这张宗昌不是好人啊,将他赶走,再不济也要让他裁撤军队啊?”

张作霖也有些动摇,毕竟张宗昌不是自己嫡系,况且当时他正鼓捣军事改革,编练新军,便派负责改编的郭松龄去视察张宗昌的部队,打算看看是不是真如传言那般不堪。

张宗昌一听郭松龄要来,明白这是关乎自己前途的大事,军队是军阀的根基,裁撤可不是闹着玩的。

他心生一计,立马组织手下加紧军训,做足表面文章,还对手下人说:“你们再不努力一点,就全没饭吃了。”

这一通折腾果然见效,视察时,这群乌合之众愣是表现得像正规军一般。

张宗昌又频频表忠心,张作霖觉得有这么个人也不错,便借坡下驴,不仅没裁军,反而将他从吉林调到奉天,多给了一个团队编制,部队从三个团扩编到三个旅,势力越发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