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G7与欧盟联合推出的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政策遭遇现实拷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仍掌控全球60%稀土矿产和92%加工产能,美西方所谓“四招脱钩”策略暴露出结构性缺陷。
美国主导的《关键矿产投资审查法案》试图阻断中国获取海外资源,但中国已建成从矿山到磁材的全产业链。专家指出:“西方设限仅能延缓新项目,无法动摇中国现有产能优势。”
欧盟强制要求2030年前本土采购占比达30%,但现实残酷——中国稀土加工技术领先代际。德国工业联盟警告:“强行替换中国货源将导致电动汽车成本飙升40%。”
澳大利亚对华稀土加征35%关税后,中国转而向东南亚出口初级产品,经越南加工后曲线进入欧美。这种“关税规避”使西方政策效力大打折扣。
美国试图联合盟友设定稀土最低售价,但中国凭借江西赣州等超级矿区掌握定价权。2024年稀土出口数据揭示:中国通过调整配额即可让国际价格波动超20%。
在分离提纯环节,中国企业的溶剂萃取效率比西方高出17个百分点。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承认:“即使获得稀土矿,没有中国设备也无法提纯。”
美国芒廷帕斯矿曾因环保争议停产,欧洲太空采矿计划因成本过高搁浅。这些失败案例印证:重建产业链需十年以上周期,而中国已启动第六代萃取技术研发。
行业分析师指出两种可能:若西方持续施压,中国或限制镨钕等战略资源出口;若恢复正常贸易,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将加速。当前僵局中,主动权显然握在中国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