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荆门市掇刀区以“秸秆变肉”工程为抓手,通过良种培育、加工升级、项目赋能三大举措,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成功打造1个国家级肉牛产业强镇、创建1家国家级安格斯牛核心育种场、培育出1家省级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个省级肉牛产业联合体,初步形成秸秆资源化利用与肉牛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过去,秸秆处理不当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浪费了宝贵资源。如今,通过大力发展肉牛产业,部分秸秆被转换为优质饲料,既减少了浪费,又为农户带来了收益,实现了政府与群众的双赢。区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钱磊明介绍,从培育优良品种筑牢产业根基,到完善屠宰加工打通运营环节,再到争取项目资金强化保障支撑,我区以实打实的举措推动肉牛产业稳步发展,不仅让“秸秆变肉”的建议从纸上落到实处,更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
优良品种是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源头活水”。在荆门华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内,一排排标准化牛舍整齐排列,体格健硕的牛群正悠闲地吃着饲料。“我们能成功创建国家级安格斯牛核心育种场,离不开区里的大力支持。”公司负责人李容介绍,“区里不仅帮我们对接了全国畜牧总站、省农科院,签订了育种技术服务协议,还指导我们谋划申报肉牛现代种业产业链项目,目前这个项目已经纳入荆门市重点农业项目储备库,未来育种水平和规模都能再上一个台阶。” 通过引入专业技术力量、夯实种业发展根基,我区已在肉牛优良品种培育上迈出坚实步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
屠宰加工环节是连接养殖端与市场端的关键纽带。走进荆合农业肉牛屠宰场项目现场,机器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毕,工作人员正忙着进行试生产前的准备工作。“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运营,区农业农村局安排专人驻场指导,从项目建设到证件办理全程跟踪服务。” 项目负责人刘波告诉记者,荆合农业屠宰场采用国内领先的设施设备,建立数智化屠宰生产线,年可屠宰肉牛5万头,并采取二维码、射频识别技术,记录养殖、检疫、调运、屠宰、流通信息,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同时区里已派驻专职官方兽医驻场开展检疫工作,确保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
项目资金的持续注入,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24年以来,我区已成功争取肉牛产业发展项目3个,获得资金支持780万元,其中肉牛增量提质项目640万元、2025年国家核心育种场奖补资金100万元、核心育种场性能测定资金40万元。同时,正在积极争取荆门市畜牧业绿色高效养殖技术与模式试验示范项目、江汉平原高效优质智慧农业示范点项目等4个项目,谋划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肉牛优势产业集群、草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等3个项目,通过多渠道争取资金,为肉牛产业全链条发展保驾护航。
未来,荆门市掇刀区将持续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深化种养结合模式,持续推动肉牛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产业增长点。(记者 张文 通讯员 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