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上台,日本右转并非独立,而是焦虑的幻觉
你有没有发现,日本每次政坛换人,总有种“风云突变”的感觉,但最后总归是换汤不换药。
这次也一样。
石破茂刚宣布辞去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旋即登场——日本史上首位当上首相的女性政客。听上去,是不是一股“新时代要来了”的味儿?女权崛起、政治革新、日本要变了?可现实是——她不是风暴的开始,而是焦虑的延续。
从“女首相”到“日版特朗普”,表象之下是右翼的旧梦
高市早苗的当选,看似打破了日本的政治常规,实则让日本的“保守病”更顽固。媒体爱给她贴标签——“日本版特朗普”。但如果你真的看过她的主张,就会发现:她比特朗普更像是特朗普主义的信徒。她主张“日本人优先”,反对对外援助,反对移民,反对多元文化。她推崇“强国家”路线,想用政府的手把经济拎出“失落三十年”。
说白了,这是一种“被时代抛弃后的执拗感”:美国衰落了,中国崛起了,日本不想再当配角。可问题是:它连剧本都不在自己手里。高市早苗代表的不是女权崛起,而是民族焦虑。她的“强硬”不是力量的体现,而是失去自信后的本能防御。
日本的困局:想脱美,又不敢脱
日本政坛最有趣的矛盾就在这里:他们嘴上喊着“战略自主”,身体却极度依赖美国。日本的安全、能源、科技、军备,甚至外交节奏,几乎全被“美式逻辑”锁死。而特朗普的回归,更像是给日本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盟友?你是客户。”
他向日本提出“市场准入费”、要日本为“美国产业投资”买单,这种直接开口要好处、像勒索一样的做法,其实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东京:“你可以搞你的‘日本优先’,但得先保证我的‘美国优先’。”
这就是日本最头疼、最尴尬的地方:它心里头特别讨厌被美国牵着走、当提线木偶,可又离不开美国给的保护。说白了,那个所谓的“日美同盟”,其实就是一种一方依赖另一方的关系——美国管着安全方面的事儿,日本呢,就给美国提供市场。特朗普让日本看清楚了:这场交易,从来都不是平等的。
“对中强硬”的表象,背后是战略焦虑
过去几年,日本政坛在对华政策上逐渐右转。高市早苗甚至多次炒作“中国威胁论”,把“安全”当作国内政治动员的工具。但冷静看,这种“强硬”,其实是一种心理补偿。
经济方面,日本和中国做买卖的依赖程度还是很高的,超过了两成;科技领域,日本得靠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来发展。但在政治上呢,美国给日本施压,日本就得装作对中国“毫不让步”的样子。
这么一来,日本就呈现出一种很奇怪的双重状态:对着美国点头哈腰,对着中国却拉下脸来。嘴上总说要“在中美之间找平衡”,实际上是哪边都不敢真正得罪。这可不是什么高明的外交手段,而是典型的中等实力国家才会有的焦虑和无奈。
高市的“日本梦”,是一场无法自圆其说的幻觉
她放话出来,说要让日本“重新变得强大”,还要“重建日本的自信”“重新搞活制造业”“找回国家当年的精气神儿”。这些话听起来让人特别激动,热血上头。但问题是——她打算靠什么来实现这些目标呢?现在日本财政上欠的钱太多,赤字都超过GDP的260%了;而且老龄化问题特别严重,全国排第一;人口这十年也少了400万。再加上军费和外交都被美国卡得死死的,她这个“让日本变强”的梦想,感觉就像是光在纸上说说,根本没法实现。
而她所谓的“日本优先”,到头来很可能变成“美国优先的延伸”就像当年的安倍,嘴上说“自主外交”,结果依旧在华盛顿的剧本里表演。
高市的强硬,不是力量,而是无力
从表面看,日本政坛进入了一个“女性元年”;从本质看,它只是右倾政治的再包装。高市早苗不是日本的新时代象征,而是旧秩序的回光返照。她的“强硬”,不过是一种被全球格局边缘化后的心理自救。 正如有学者说的那句“日本的保守派,总是想通过大声喊‘独立’,来掩盖自己正在被历史推着走的事实。”
未来的日本,不会因为高市早苗而更强,只会在中美之间,更加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