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君之言之 君之言之 2025年10月06日 02:07 湖北
十月的河南长垣,上千张圆桌同时开席,19000余名员工、员工父母与合作伙伴齐聚厂区。
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创始人崔培军连续两天亲自向每位员工父母递上600元现金与一束鲜花,现场累计发放礼金超过1000万元。
这是该公司举办的第十二届“中秋孝文化节”,此项活动自2012年起已连续举办十二届。
面对外界作秀的质疑,崔培军回应称:“这种活动公司已举办了十几年,绝不是为了作秀,而是想和大家一同庆祝节日。”
他明确表示:“我的追求,就是让河南矿山的员工成为制造业中最幸福的员工。员工是我的核心,员工是我的父母。”
2025年1月,崔培军介绍,集团纯利润2.6亿元,将给员工发放1亿多元奖金。
在1月25日的年会上,公司为一线员工现场发放现金近4000万元。
此前的2023年1月,河南矿山因“年终奖堆成钱山”登上热搜。
该公司在销售年度总结大会上,面向40名销售员工总计发放6100万元奖金,最低奖金100万元,最高奖金500万元。
公司还举办了数钱比赛,在限定时间内,员工可以拿走数到的全部现金,该届比赛共发放了1200多万元。
对于为何采取发现金的方式,崔培军解释道,并不在乎网上的质疑,重要的是出发点是为员工好。
采取现金的方式也能够和员工当面沟通,在年底全体一起热闹热闹、有过年的氛围感。
他表示:“作为公司领导,对员工要友善,我这个公司从来不打卡,你比如说下雪了,可以晚来一会儿,有什么事打个电话报备。”
他认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员工,员工的伟大,才能成就你这个平台。”
河南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虽然名字中带“矿山”,但该公司主要从事多种起重机及配套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其客户涉及航空航天、汽车船舶、钢铁冶炼、石油化工、铁路军工等领域,包括中国宝武、中铁集团、中冶集团等大型央企。
在慈善方面,崔培军也持续投入。
2004年,他在公司成立“河南矿山助学基金会”,每年捐资100余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
2018年10月,崔培军入选“中国好人榜”。
对于持续多年的慷慨之举,崔培军朴素地解释道:“公司挣一块花8毛,就想让员工多挣点钱!”
他认为员工很辛苦,应该让他们多挣点钱。
当崔培军收获赞誉的同时,总伴随着“作秀”与“表演”的质疑。
这种矛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早已习惯了“利润向老板集中、成本向员工转嫁”的普遍现实,以至于当有企业家选择反其道而行之时,竟显得如此“反常”。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一系列将人力成本压缩到极致的管理策略。
从互联网大厂的“大小周”工作制,到制造业普遍采用的“底薪+极限计件”工资结构,再到广泛的劳务派遣外包和平台经济的算法抽成模式。
压缩人力支出,似乎成了企业提升利润最直接的捷径。
中国劳动学会2023年发布的《制造业薪酬指数报告》显示,近六成样本企业在过去五年中人均产出增长了32%,而人均工资仅增长14%。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获得的回报之间,存在着肉眼可见的鸿沟。
更令人忧心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8,340元,远低于非私营单位的120,698元。
这种系统性的分配差距,共同构筑了公众对“老板就该压榨员工”的心理预期,也成为理解崔培军们时无法摆脱的认知滤镜。
质疑者将慷慨解囊视为博取眼球的营销手段,然而仔细审视他投入规模与持续性,便可发现崔培军对员工的回馈绝非偶尔为之的“表演”。
累计超过6亿元的福利支出,包括节日现金、旅游、助学金等,相当于公司2022、2023两年净利润总和的40%。
这种将半数可支配利润持续分配给员工的模式,已坚持了十二年。
从三八妇女节为女员工发放红包,到中秋举办“孝文化节”宴请员工父母,从农忙时节发放带薪休假补贴,到持续19年资助4000多名贫困学生。
这套涵盖员工家庭、农耕周期乃至代际发展的福利体系,远非一场浮于表面的“秀”所能概括。
若崔培军仅追求媒体曝光,完全可用百万级预算购买流量,而非将巨额利润持续发给员工。
当一种“表演”持续十二年且代价高昂时,它已超越了表演的范畴,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企业经营哲学。
这种“财散人聚”的智慧,看似反资本直觉,实则创造了员工、企业、消费者多方共赢的局面,善待员工,最终成为一种最可持续的商业策略。
这些企业的实践,恰恰在微观层面呼应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强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当中国经济从追求效率奇迹的阶段,迈向更加注重公平与共享的新时期,推动共同富裕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先富”群体的使命也应从过去侧重于“扩大投资”、驱动增长,进一步升华为更主动、更有担当的“带动后富”,积极投身于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这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更是凝聚全民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
河南矿山的崔培军、胖东来于东来、白象的姚忠良将超额利润以工资、现金、福利等形式直接分配给员工,正是这一宏观政策在微观层面的生动实践。
河南矿山的崔培军、胖东来于东来、白象的姚忠良等人的企业规模并非行业顶尖,个人财富也远不及财富榜上的富豪。
然而,正是这些“非顶级”的企业家,因其对员工的善待而被誉为“良心老板”。
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与争议,恰恰因为它触动了我们社会中的一个敏感神经,关于财富分配、关于劳资关系、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层思考。
中工网曾评论指出:“企业懂得维护职工权益,才能构建稳定的劳动关系,形成企业与职工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这既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
当一种善行因稀缺而被质疑,反映的是整个生态的失衡。
我们期待有一天,当企业家善待员工不再是新闻,当利润共享成为普遍的企业选择,崔培军们将不再被称作反常,而是被视为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商业文明的新常态。
即便被冠以作秀之名,只要真金白银持续流向普通劳动者,这样的“秀”就值得鼓励。
毕竟,真实的善行远比虚伪的正确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