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尤九成
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有秘境一线天焉,为余平生未到之处。余向来喜好徒步行游、寻幽访古、探险猎奇,赋诗为文,自得其乐。10月13日周末,随天水散客户外徒步群一行10人欣然前往麦积镇一线天,感受藏在时光深处的天水秘境奇观。
天水散客户外徒步群是天水一个非常活跃的户外活动群,群主小美是一位性格开朗的美女运动达人、资深户外运动强者,领队松柏是熟知天水山川地理的金牌领队、资深户外运动强者,组织的户外活动既有强度较大的穿越型,也有强度较小的休闲型。这次户外活动为公交线路,乘公交车至麦积镇贾家河村,沿吴家沟逆永川河支流吴家沟水向东南方向行进,前行约3公里,左拐入邵家沟。进入邵家沟内,但见苍山如黛,风景如画,略稍开阔的“V”字形山谷伸展向远方,一些树木树叶已经变红、变黄,树木因秋天的到来逐渐显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
我们在群主小美和领队松柏带领下,沿邵家沟水左面一条宽约2米的山路向沟谷深处行进。稍行不远,山路左面山麓处出现一口长方形的人工池塘,池塘里长着成片的荷花。过荷塘,抬头眺望,丛林密布的“V”字形山谷中间露出高低错落的三座山峰,宛如一个不规则的“W”形,“W”形山峰后面还露出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布满淡青色的云,夹杂着条带状白色,如同一幅水墨山水画。山谷开阔处有一片人工栽植的松林,青翠欲滴,郁郁葱葱。路旁的草丛中,旋覆花和野菊花盛开着金黄色的花朵,开得正艳,似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继续前行,“W”形三座山峰愈来愈近。左拐走过一座架在小河上的木桥,道路消失于山野,走上河谷左面一个野草滋蔓的台地,“W”形三座山峰中左面连在一起的两座山峰已近在眼前,但见彼此相连的两座山峰呈圆锥状耸立,峰峦全被密林覆盖,形如女性双乳,堪称天水双乳峰。从双乳峰下台地向右折向沟谷,穿过沟谷边沿的一片丛林,走过一段长得极为茂盛、茎杆高过人头的茅草丛,拐入河谷而行。走不多时,便来到“W”形山峰近前,但见双乳峰与右面一座圆锥状的峰峦相对,构成一个完美的“W”形状,双乳峰与圆锥状峰峦中间长着三株高高的松树,几近与山峰等高,堪称“等山松”。
左拐入峡谷,曲曲折折穿过峡谷中一片丛林,“V”字形峡谷逐渐露出山峦对峙、一水中流的本来面目。继续前行,进入谷底,一条清浅的溪流从峡谷中流出。峡谷两边是山峦余脉向峡谷延展而来的斜坡,斜坡上覆盖着茂密的丛林。由于雨季丰水期溪水流量较大,涉水前行存在安全隐患,故雨季丰水期不适合走这条线路。当前正值枯水期,1米多宽的河床凹凸不平,稍高的地方裸露出来,正好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落脚点。尽管鞋子稍不注意会被溪水浸湿,但丝毫阻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逆溪流沿谷底河床前行不远,峡谷稍宽,溪流右侧出现一座呈洞穴式凹陷的山崖,崖面大致呈60度角倾斜,崖前绿树婆娑。从斜欹的崖面下而过,又进入峡谷河道。河谷时宽时窄,至河谷不能通行处,从右侧山坡上密林小道绕行而下,再次进入峡谷。这一段峡谷稍微开阔,树木依地势密密匝匝挤在一起,浓荫蔽日。连谷底也长满郁郁葱葱的丛林,向河谷伸出的绿色枝条将河道的上部几乎全遮住了,成为一处绿阴通道。稍作歇息,穿过河谷中的绿阴通道,“V”字形峡谷中水流愈小,河床中乱石密布,还有一些被雨季时洪水冲倒的树木。
沿谷底继续前行,右拐上河谷右岸的一处台地,来到峡谷分岔处,但见峰峦耸立,3个相邻而又形状不同的峡谷映入眼帘。峡谷右面两座雄浑、陡峭的山峰对峙,左山峰呈圆锥状斜欹,右山峰呈不规则葫芦状外凸,两峰之间的空隙呈尖嘴铁钳状,上部长在半坡的树木斜伸交织在一起,底部窄窄的空间不足1米,仅容一人通行,且愈往里走底部地势愈高,行走约10多米便难以通行。抬头仰望,天空窄如一线,按照方位,我将其命名为“西一线天”。驴友们纷纷从西一线天走进去又走出来,切身体验峡谷狭窄、天空如一线的感觉。稍前,三座耸立而紧挨在一起的山峦又分隔出两条峡谷,左山峰赭红色绝壁直立,与麦积山颇为相似;中山峰稍低,呈馒头状;右山峰悬崖陡立,上覆林木。左山峰与中山峰之间的空间稍宽敞,呈左直右斜、向右倾斜的“L”形不规则漏斗状,我将其命名为“北一线天”;中山峰与右山峰之间的空间窄小,呈左斜右立、向左倾斜的“V”形不规则漏斗状,我将其命名为“南一线天”。
左拐从南一线天谷口处而过,从馒头状中山峰斜坡而下,进入北一线天峡谷内,但见左面山峦高耸入云,赭红色石岩绝壁几近直立,凹凸有致,右面馒头状山峦从山顶到山麓全被林木覆盖,半山坡的树木斜伸过来,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向上仰望,天空窄如一线,呈不规则漏斗状“V”形,是为“北一线天”峡谷内的一处一线天景观。继续前行,峡谷愈加逼仄,地势向上逐渐抬升,峡谷正中惊现一个酷似少妇单乳的巨大奇石,与右面山峦相连,与左面下部内凹的山峦空隙狭窄,堪称“单乳石”。向上攀爬,左拐从单乳石侧面空隙而过,一个“n”形的河沟崖坎横在峡谷中间。在驴友伸出手杖帮助下,疾步跨过“n”形河沟崖坎,便来到左面悬崖绝壁下,但见山峦上凸下凹,上部崖面黑白条纹纵向相间,下部与山崖相连的一块平面状石岩外凸,岩层分明,呈阶梯状向上抬升,堪称“登天梯”。驴友纷纷走到登天梯旁仅容双脚站立的悬崖边拍照留影,并在此处合影留念。再前,黑白纵向相间的悬崖崖面上部向峡谷铺展而来,下部向内凹陷,形成一个屋檐状的凹崖,堪称“天檐崖”。天檐崖凹崖下横卧着一菱形巨石,站在菱形巨石上,手可触及凹崖上部。凹崖一面高一面低,呈斜角向前方倾斜。山崖前溪水咕咕流淌,从天檐崖下向前行进,到最窄处人只能低头弯腰而行。继续前行,峡谷显得愈加窄小,左面是壁立的青褐色万丈陡崖,右面是绿树覆盖的斜坡,天空窄如一线,呈左立右斜、向右倾斜的“V”形不规则漏斗状。抬头仰望,天空犹如一把折尺向右倾斜,别有一番韵味,是为“北一线天”峡谷内的又一处一线天景观。
稍行不远,两面山峦向峡谷铺展而来,左面山峦下部断崖面外凸,右面山峦斜坡下部斜伸鼓凸,将沟谷挤压成窄小的一隅,形成一个极窄的罅隙,中间巨石偃蹇,溪水从巨石堆叠的高处流下,人不能过,遂从右面斜坡上坡绕行而下,再次折向峡谷。稍前不远,峡谷右面又出现一个壁立陡崖对峙的狭窄峡谷,与南一线天大致相似,左山峰外鼓凸出,右山峰陡崖直立,呈左斜右立、向左倾斜的“V”形不规则漏斗状,堪称“东一线天”。东一线天峡谷底部有湿漉漉水痕,一些地方还有水渍,空间比西一线天稍宽,驴友陆续走进东一线天又走出来,切身体验在罅隙中行走、仰望苍穹如一线的感觉。
出东一线天,沿北一线天峡谷继续前行。左面几近直立的峰峦与右面峰峦伸展向峡谷的斜坡交会,峡谷被挤压成下窄上宽的“V”形,遂从右面山坡而上。山坡较陡,坡面凹凸不平,幸好半坡中有一株主干分成两枝的双窠杈树可借力攀爬。爬上山坡绕行而下,又来到逼仄的峡谷。峡谷内枯木堆积,巨石出露,流水从枯木、巨石下沽沽流出。抬头仰望,但见左面赭红色的峰峦上凸下凹斜插云天,右面丛林密布的峰峦上凹下凸向右倾斜,两山之间呈“∥”形,这里是北一线天峡谷内东端的又一处一线天,与别处又有所不同。
脚踩谷底乱石寻路而前,至无路处,折向左面,从左面陡崖下与陡崖相连的褚红色断层斜面小心翼翼而前。紧贴左面陡崖走过断层斜面,绿树掩映的山谷正中惊现一个下部呈圆柱形、上部呈圆锥状的尖峰状奇石,略向右倾,扎根于交错堆叠的巨石丛中,酷似男根,又如同一大头朝下的胡萝卜,堪称天水“人祖石”。人祖石前横卧着一块葫芦状巨石,“葫芦嘴”朝向左面峰峦,与左面陡崖下斜坡斜面相挨,形成一个天然的空隙,此处稍低,适于攀爬。由“葫芦嘴”与斜坡斜面而上,爬上葫芦状巨石,一块向右倾斜、斜插于巨石丛中的四棱柱状巨石突凸而立,横在眼前,四棱柱状巨石右下方立着两根双股叉一样的立木供人攀爬。四棱柱状巨石斜欹而立,与右侧岩石相挨处形成一个不规则凹面,立木就搭在四棱柱状巨石突出的棱角下凹面处。脚踩双股叉状立木而上,攀爬时须找准着力点,向左攀爬须左脚伸出踩稳四棱柱状巨石下另一巨石上部,抱住四棱柱状巨石突出的棱角,在先攀爬上去的驴友伸出手杖帮助下,抓住手杖爬过四棱柱状巨石;向右攀爬因人处在巨石右下凹面处不顺,须右脚伸出踩稳四棱柱状巨石右侧岩面,在上面驴友伸出手杖牵拉下快速翻过四棱柱状巨石,故攀爬此处岩石颇为困难,而且须万分小心注意安全。先爬上去的驴友站在四棱柱状巨石后,伸出手杖,帮助后面的驴友一一爬上了四棱柱状巨石。翻过四棱柱状巨石,就到天水人祖石近前,但见人祖石扎根于巨石墩中,犹如一巨形毛笔尖耸立于峡谷中间,与两面悬崖绝壁相挨处空间狭窄。悬崖绝壁上的绿树向峡谷斜伸而出,溪水从人祖石与右面陡崖间隙处流下,形成一处小瀑布,可谓麦积秘境一线天又一奇观矣。
从人祖石左面与陡崖间隙处攀爬而上,就来到人祖石背后的峡谷,但见“V”形峡谷稍宽,峡谷中巨石堆叠,地势向上不断抬升。小心翼翼爬上人祖石顶巅,向来路观看,仰望天空呈独牛角状,俯视下方万丈深谷,别有一番情趣。驴友依次爬上人祖石顶端拍照留影,稍作歇息后,沿向上抬升的谷底继续前行。走过一段乱石与灌木丛交错的谷底,峡谷正中又惊现一个奇石,石根稳扎于地,头部高昂,中部鼓凸,酷似一只大腹便便的企鹅,昂首而立,憨态可掬,堪称天水“企鹅石”。企鹅石与左面褚红色陡崖之间间隙稍宽,由此攀爬而上,企鹅石后面又是一个棱柱状的奇石,巍然屹立于峡谷正中,奇石顶端有一天然平台,爬上奇石顶巅,仰望夹在两面悬崖绝壁中的天空,俯视下方幽谷万丈深渊,豪情陡然而生。
再前,已到峡谷上源沟垴处,峡谷两面陡峭的山峦交会在一起,如同两个伸出的温柔臂弯,中部沟垴处如麦垛状的山峦陡立,上被绿树覆盖,流水从崖面倾泻而下,与左面青褐色外鼓的悬崖相接,与右面褚红色山峦陡坡相连,形成一“n”状奇特山峦。《易经》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水古有“天一生水”而得名之说,可取“天一生水”之意,将以北一线天为主干、右侧展布的西一线天、南一线天、东一线天为分支的邵家沟命名为“天一峡”,将天一峡峡谷上源沟垴处“n”形山脉命名为“天一山”。
行至此处,两侧均是悬崖绝壁,中部沟垴处也是一约80度的光滑陡崖绝壁,似无路可行。然沟垴处山峦与左面青褐色悬崖绝壁相接处有一条浅沟状的缝隙,且一些地方山崖外凸鼓起,适于由此攀爬而上。群主小美和一些体力超强的驴友最先爬了上去,爬到半坡处右拐向天一山主峰半崖,将一条绳子牢牢地绑在了天一山主峰半崖的一棵树上,后面的驴友借助手杖,手脚并用,在半坡处右拐抓住绳子借力爬上天一山主峰半崖,再向右从半崖树丛处绕过天一山峰头,斜向上攀爬至天一山主峰右面崖上。眼前出现一条“V”字形浅沟,这里属两峰峦交会处,山峦余脉铺展而来,浅沟两边丛林密布,树下覆盖着一层落叶。雨季已过,浅沟湿滑无水。沿浅沟而上稍行,右拐向浅沟右侧的山坡攀援而上,进入山坡密林。山坡坡度约在30度左右,不算太陡,但由于此前长途跋涉体力消耗甚大,攀登这一处山坡感觉颇为吃力。经过10多分钟的艰难跋涉,终于登上了天一山主峰右侧的山脊。山脊呈马鞍状,犹如鱼脊马背,两面均是坡度较陡、丛林密布的斜坡。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被自己的坚毅与努力而取代。山脊上丛林下有一处不大的平台,适于吃饭歇息。此时已是中午12:58时,虽自进入麦积秘境天一峡在峡谷中仅仅走了3.2公里,但耗时3个多小时。驴友陆续到达,围坐在一起吃饭,有说有笑,寂静的山林顿时喧闹起来。
吃完饭后,体力倍增。稍作歇息,在群主小美和领队松柏带领下,沿蜿蜒曲折的山脊而上,继续前行。山脊上长着茂密的松林,还有高大的栎木等乔木。爬上山脊上一个峰头,折而下行,又上行左拐,在丛林中穿梭了10分钟,丛林密布的山腰处出现了一条1米多宽的人行小道。沿人行小道右拐前行,我们前行的方向由西北向东南变为东北向西南。从蜿蜒曲折的小道下行,走过一段凹槽形林间小道,小道左面山林中出现一条清澈透亮、潺潺流淌的小溪,哗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走着走着,林间小道下方出现一条被林木遮敝的幽深沟谷,这就是阎家沟,原来我们已至阎家沟上源沟垴。每年冬季,从阎家沟谷底弧状陡崖上铺展而下的溪水被冻结成千万条密密层层的小冰柱,垂挂于崖面,如同一绺一绺的白练,宛若银汉横置山野,形成阎家沟冰瀑景观,吸引不少游客及户外运动爱好者前往观赏。沿林间曲径绕过阎家沟,道路方向由东北向西南变为东南向西北。沿着山势继续向下行进,出丛林,豁然开朗,一处被四周群山环抱的突兀山嘴出现在眼前,山嘴前横卧着一块酷似乌龟的巨石。站在此地,抬头眺望,但见青山叠翠,林海莽莽,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山上茂密的丛林从峰顶、山腰一直分布至山脚。一些落叶乔木因秋天的到来而呈现出红色、黄色等五彩斑斓的色彩,仿佛是上帝洒在大地的调色板。天空格外湛蓝,白云朵朵飘浮,清风徐来,树枝摇曳,形成一幅壮丽的画卷,美不胜收。此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山野画图中,恬淡而静好。
在阎家沟山嘴处歇息、逗留一段时间后,沿山路向下,由一处陡坡而下,蜿蜒曲折穿过沟谷丛林,来到阎家沟沟口。过阎家沟沟口,就来到吴家沟通往天子坪山的大道上,右拐向麦积镇贾河村方向而行,与来时的路重合,出吴家沟原路返回。
麦积秘境天一峡一线天地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周边,为天水一处原生态的自然奇观,风景幽美,风光旖旎,人迹罕至,宛若“世外桃源”。环线穿越麦积秘境天一峡一线天,全程11.61公里,所至最高海拔1680米,累计爬升416米,累计下降400米,是为环线穿越秘境天一峡一线天的一次户外探险活动。参与这次户外活动者10人无一人掉队,所走线路构成一个不规则的长柄树叶,又一次战胜了自己,累并快乐着,感受非同一般,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尽管路程并不长,但因路途中要攀爬崖坎、陡崖和绝壁,且愈往峡谷深处行进愈加艰难,难度较高,强度较大,风险系数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由于天一峡地质不稳定,而且大多路段要在谷底河床中行进,雨季不宜行走。大自然中,溪流以轻柔、宁静的姿态,在山野之间蜿蜒流淌。然而当暴雨来袭,原本看似温柔、平静的溪流便可能在顷刻间变成狂暴的洪流,峡谷两侧的山体可能会因暴雨而诱发滑坡或泥石流,发生险情,危及行人人身安全。为安全起见,建议户外运动爱好者慎入天一峡,以免发生危险。若确要徒步行走,最好选择非雨季出行或避开雨季,在天一峡河谷里水流小且地质稳定的时期为好,毕竟户外徒步安全第一。
生活既有柴米油盐,更有诗和远方。人生就是一场单向度的旅行,一程山,一程水,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领略,去欣赏,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每个人都在各自的旅途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意义。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己、完善自己。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时光荏苒,青春不再,趁年华未老,趁阳光正好,走出家门,远离喧嚣,寻一方山野风光,放置幽静的内心。在山野中徒步行游,亲近自然,趟过溪流,走过低谷,爬上陡崖,登上险峰,勇敢地面对前进路上的挑战和困难,感受山水林野的壮美与神奇,领略秀丽山川中的无限野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作者简介:尤九成,字泳春,号秦亭山人,生于1970年10月,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人,天水地方文史学者、作家、诗人,《天水市麦积区志(1985—2007)》《麦积史话》主要编撰人,《麦积年鉴》创编人,麦积区第五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子在伯阳的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麦积区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陇右文史学会副秘书长,区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麦积区书法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等团体会员。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天水市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被中华文艺学会授予“中华文艺诗文名家”称号,荣获天水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天水市第一届科学研究暨麦积山文艺奖,论文《三国古战场木门道考》被省地方史志学会评为优秀论文。著有《麦积历史人物》(与潘守正合著),发表诗文800多篇,诗文散见于《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中国诗词年选》《中国当代诗词》《中国当代诗词大典》《中国当代诗词作家》《中国民间诗人新编(诗词卷)》《中华诗词名家典藏》《中华诗语(诗词卷)》《星星》《中国诗人档案2017年卷》《甘肃史志》《甘肃历史学术研究论丛》《人文天水》《甘泉镇志》《双玉兰志》《街亭古镇》《苏蕙文化研究文集》《蕙风过处》《天水诗词》《麦积诗词》等书刊,《屈坪村水潭门池塘改造及文化活动广场工程碑记》被甘泉镇屈坪村村委会刻石,先后荣获第三届世界华人爱情文学创作大赛三等奖、“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铜奖、第二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三等奖、第四届“孔子诗歌杯”全球诗人作家创作大奖赛特别优秀诗人奖等。
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