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机器狗现在这么硬核,被锯断腿还能继续走。
研究人员锯断机器狗的一条腿,它踉跄几下后继续行走;锁定关节、绑住腿部、甚至让它“踩高跷”,它都能在几秒内重新站起来走。
(真不怕机器人统治世界之后报仇啊)
这背后是机器人初创公司Skild AI的革命性突破——通用机器人大脑Skild Brain。成立仅两年,估值已达45亿美元的这家独角兽企业,解决了机器人技术的核心难题:如何在未知环境中保持功能。
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这一突破远不止于技术领域,它预示着所有行业都将面临的适应性挑战。
技术破局:从“专用”到“通用”的范式转移在机器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致命弱点始终存在:绝大多数机器人只能在预设环境中完成特定任务。一旦遇到未知情况,如部件故障、环境突变或任务变更,它们便显得无能为力。
传统机器人的局限性源于其训练方式。正如Skild AI联合创始人Deepak Pathak博士点明关键:“大多数控制器都是针对特定机器人训练的,控制它的AI会记住该机器人的运动策略,就像是记住了考试答案一样。”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导致机器人在面对未知挑战时毫无招架之力。当机器狗腿被锯断、马达卡住或被迫“踩高跷”时,传统专用控制器往往彻底失败。
Skild AI的突破在于摒弃了为每个机器人定制大脑的思路,转而开发一种通用机器人大脑Skild Brain。该大脑在一个包含十万台不同机器人的虚拟环境中,训练了相当于一千年的时间,最终涌现出跨形态控制能力。
通用性取代专用性成为技术新范式。Skild Brain不依赖预编程指令,而是通过理解物理世界的基本原理来应对未知挑战。当面对陌生机器人身体时,它能在几秒内理解结构并实现控制,甚至能从失败中进行上下文学习,在第三次尝试时成功完成任务。
这种能力源于其超长上下文窗口——比传统机器人控制策略长100多倍,使AI能够记忆并应用更多经验。
商业启示:不确定性时代的生存法则Skild AI的通用大脑理念正在重新定义机器人的商业应用前景。传统机器人需要针对每个任务进行专门训练,而Skild Brain展示了“一次训练,多场景应用”的可能性。
这种转变对企业的数字化战略具有深远影响。研究表明,95%的生成式AI试点项目最终失败,主要原因正是系统缺乏应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能力。
Skild AI的成功在于解决了机器人行业的“数据荒”问题。正如Pathak所解释的:“语言和视觉模型可在互联网海量数据上直接训练,但机器人没有现成数据。”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创造大规模模拟环境,生成所需训练数据。
这一思路为企业AI应用提供了新路径。以我们红熊AI为例,该公司通过构建能够动态整合企业私有知识、行业数据和历史工单的AI智能体,实现了在客服与营销场景中的高度适应性。
红熊AI的实践表明,企业级AI成功的关键在于平衡专业化与通用性。过度专用的解决方案难以适应变化,而完全通用的平台可能缺乏深度。最佳实践是打造可随业务需求演化的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特定应用。
某运营商案例中,红熊AI实现了98.4%的自助解决率和40%的降本率,展示了通用AI平台在实际业务中的价值。
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现状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行业加速“洗牌”,涌现一波上市与并购热潮。国产工业机器人“一哥”埃斯顿寻求“A+H”上市,而上海机器人龙头新时达则卖身海尔。这背后是市场格局的剧烈重塑: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成为行业普遍怪象。
与此同时,部分传统行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已近饱和,新兴行业尚在起步,同质化和竞争者涌入加剧“内卷”,价格成为主要竞争手段。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一些企业挣扎在生死边缘。
在这一背景下,Skild AI和红熊AI代表的自适应能力成为破局关键。正如万联证券所指出的,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核心任务仍是突破“卡脖子”部件、避免低端内卷,向“高精度-高柔性-高智能”方向升级。
未来趋势:适应性成为核心竞争力Skild AI的通用大脑不仅是技术突破,更预示着未来商业竞争的本质变化。当机器能够在未知环境中保持功能,企业的竞争基础也将从“规模与效率”转向“适应与创新”。
这一趋势对领导力提出了新要求。英国咨询公司The Adaptavist Group的研究显示,对AI持开放态度的领导者所在组织报告了更明显的效益,包括工作质量、时间效率和产出的提高。
未来十年,企业将面临三大适应性挑战:
技术适应性:选择能够随技术演进而非被淘汰的系统架构。Skild Brain的通用性启示在于,投资应聚焦于那些能够学习并适应变化的基础平台,而非解决当下特定问题的点状方案。
工业机器人容错控制策略的研究表明,未来技术方向是从“单点容错”到“系统韧性”的范式转变。例如,新兴的“故障层级响应模型”通过3自由度并联机械臂实验平台,验证了主动-被动混合容错策略的优越性。
组织适应性:构建能够快速整合新能力的企业结构。红熊AI提出的“人+Agent”协同模式值得借鉴——人类与AI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协同进化,各自发挥独特优势。
联想集团的“超级智能体”实践提供了另一个范例。其企业超级智能体“乐享”作为认知操作系统,能够感知与交互、认知与决策、自主与演进,成为企业的“硅基员工”。这种架构使组织能够在保持核心稳定的同时,快速适应外部变化。
战略适应性:培养在不确定性中识别并抓住机会的能力。
当前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出海浪潮体现了这一趋势。埃斯顿、斯坦德等企业积极拓展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关注新能源汽车、锂电设备商等国内头部客户的出海机会。这种地理适应性成为应对国内市场饱和的重要策略。
红熊AI等公司的实践表明,成功的企业不再追求静态的“完美状态”,而是建立持续学习和适应的机制。通过打造能够记忆交互历史、理解业务流程并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的数字员工,企业可以在变化中保持韧性。
商业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断腿前行”的新时代。技术颠覆、市场重构、竞争边界的模糊化,使所有企业都面临“肢体断裂”的威胁。
Skild AI的机器狗告诉我们,生存的关键不是避免损伤,而是快速适应。红熊AI等企业服务商则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商业实践,帮助组织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功能与活力。
未来属于那些既能坚守核心优势,又能灵活调整姿态的企业。在变化成为唯一常态的时代,适应性将成为最宝贵的竞争优势。
正如Skild AI所展示的,真正的智能不是记住答案的能力,而是在未知问题面前依然保持功能的能力。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这或许是这个不确定时代中最确定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