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徐州,古称彭城,它因扼中原地区的南北要冲,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到了1938年,那些早已被史学家们记录在史籍中的惊天动地的情节,又将在这片土地上再现!
此战便是徐州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更是取得了全国抗战的首次重大胜利。
自从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先后经历了淞沪会战,江阴保卫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
截止到1937年底,日军从两路进攻华夏大地。
一路从沿海进攻,打下上海,镇江等地,兵峰直指安徽、江苏。
另一路从东北三省入关进攻,打下天津,北平等地,侵占大半个华北地区,兵峰直指徐州、郑州等地。
此时,日军的占领区是不相连的,如果能日军能打通安徽、江苏,徐州等地,就能将两片占领区连成一片,进可攻,退可守。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每个朝代都会在徐州构建防御纵深,布置大量的兵力。
哪怕到了现在,也是如此。
中国现在一共有29个重装合成旅,单单徐州一地,就足足有四个,这足以见得,徐州的战略位置有多么重要。
日军兵峰直指徐州,为了拿下徐州,日军兵分两路。
一边让华北的第五、第十师团南下,进攻徐州的北大门。
另一边命令第九师团和佐藤支队北上,进攻徐州的南大门。
两路大军南北夹击,再令第十三师团北渡淮河,直取永城和黄口,截断陇海铁路,又令第十四师团由濮阳南渡黄河,经菏泽折返西进,沿陇海线直取开封和郑州。
由此,中日两军围绕着津蒲铁路的南北两端,同时发动作战,徐州会战由此拉开序幕!
战斗首先从津蒲铁路的南端打响。
当时,日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中国军队,并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南京。
那个时候,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气焰无比嚣张,本以为拿下徐州,也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他们的第一战,遇到了刘士毅率领的31军。
31军是桂军,里面都是广西儿郎,装备差,清一色都是“万国造”的步枪和手榴弹,机枪少得可怜,火炮几乎没有。
日军没把这只军队当回事,以为最多三天,就能打败31军。
事实证明,他们大错特错。
刘士毅也知道,31军无论是装备还是单兵作战能力,都不如日军,所以,他不跟日军正面决战,而是采用游击战的方式,将部队化整为零,对日军施行不间断的进攻。
日军始终找不到31军的主力与之决战,足足被拖了一个多月,后来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才打败31军。
31军的这种方法虽然无法大量杀伤日军,却能迟滞日军的进攻,为徐州的排兵布阵争取时间。
打败刘士毅后,日军一路狂飙突进,先后打通蚌埠,凤阳,临淮关,兵峰直指淮河南岸。
桂军难挡日军的兵峰,炸毁淮河铁桥,驻守在淮河北岸,想利用淮河天堑,抵挡日军。
此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意识到,光靠一个桂军,不可能挡住日军的进攻,他急调51军去增援桂军,防守淮河北岸。
51军军长名叫于学忠,此人是东北军的悍将,也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
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又侵占东北三省,奴役东北百姓,于学忠麾下的51军,都是东北人,格外痛恨日本,全军战斗意志高昂,势要与日寇血战到底。
2月3日,日军开始强渡淮河,于学忠下令反击,虽然打死数百名日军,可日军靠着坚船利炮和强大的火力,还是抢占了淮河北岸的一少部分阵地。
于学忠组织敢死队,硬扛着日军的炮火,将这股登陆北岸的日军全部击毙。
随后两天时间,日军组织了多次冲锋,全被于学忠打退。
日军意识到,他们无法从正面强渡淮河,随绕道蚌埠以西,趁着51军兵力空虚,度过淮河,攻战了怀远县。
于学忠迅速在小蚌埠镇排兵布阵,抵挡日军的进攻。
2月8日,日军在出动二十多架飞机,上百门火炮,对着小蚌埠镇狂轰滥炸,在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再次强渡淮河,靠着强大的炮火,日军于8日夜间占领了小蚌埠镇。
于学忠次日凌晨率军反攻,又夺回了小蚌埠镇。
9日晚间,日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再次夺回小蚌埠镇。
10日凌晨,于学忠组织敢死队,再次将小蚌埠镇夺了回来。
一个小小的小蚌埠镇,双方数万大军来回易守,日军怒了,11日凌晨,日军再次组织前所未有的强大火力,对小蚌埠镇进行地毯式的轰炸,51军伤亡过半,在日军强大的炮火覆盖下,多处阵地被炸出缺口。
51军军长于学忠明知再打下去,一定会全军覆没,可他仍然抱着必死的决心,对着全体官兵大喊道,“东北沦丧之痛刻在咱们心头,想生存下去就要与日军血战到底,我们要下定必死的决心,我们可以死光,但必须要让日军付出代价。”
2月13日,于学忠带着两位师长,四位旅长全部上了前线,带头冲锋,准备与淮河北岸阵地共存亡。
就在这生死一线之际,张自忠率领的59军前来支援。
在平津沦陷后,时任第29军38师师长兼北平市长的张自忠,因为在卢沟桥事变中与日军周旋时“态度暧昧,”被国人大骂卖国贼、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