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合组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成立于1937年11月1日,1946年7月31日结束办学,历时8年零11个月,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8月,教育部决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顶尖院校南迁,三校先在长沙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三校原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任常务委员,主持校务,1937年11月1日开始正式上课。
至年底,南京沦陷,武汉危急,战火逼近长沙。
1938年2月,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由于战争期间内地交通困难,女同学和体弱的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
还有一部分同学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还有男同学200余人则组织了湘黔滇旅行团,栉风沫雨行程32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一次“长征”。
1938年,西南联大学生人数分类统计,不包括在昆明招收的新生,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旧生共814人,其中清华学生412人;教职员有434人,其中清华教职员共达200多人。
由于受战事影响,西南联大的图书、实验设备器材等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生活也非常艰苦,但西南联大汇聚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名师,数量超过战前任何一校,师资力量汇聚了中国近现代最顶尖的数百位大师,其阵容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西南联大旧址
在西南联大的八年时间里,共有172位教授,其中153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每一个都是当时国内顶尖的学术大师。你找不到任何一个学校,有如此豪华的“全明星阵容”。
1941年,西南联大的教授合影,让我们看到了这张非常珍贵的照片,群星闪耀,大师云集,震撼之余却又有些许嫉妒,这种师资不是强大,简直就是恐怖。
西南联大合影照片
西南联大合影照片
梅贻琦、陈寅恪、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沈从文、吴晗、钱穆、费孝通、罗隆基、潘光旦、贺麟、陈岱孙、王力、吴宓、梁思成、金岳霖,以及理工科著名科学家饶毓泰、吴有训、吴大猷、华罗庚、陈省身等等。
西南联大教授
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培养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四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以及上百位在历史、文学、外语等领域的人文大师。
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道出了西南联大的精髓所在。
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体现了师生在战火中坚持学术自由与民主精神,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典范。
西南联大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其精神却永远镌刻在中国教育史上。
————往期精彩回顾————
《儒林外史》中与命运抗争的沈琼枝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跨越阶级的伟大爱情
民国文人趣事,让你笑到捧腹。
“探花不值一文钱”:清朝开国因欠税引起的财政风暴。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18世纪的世界首富和珅。
从流失到回归:圆明园十二兽首的百年坎坷路
林冲的雪——《水浒传》里最美的文字
伯仲叔季:古人长幼有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