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电站作为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的“绿色引擎”,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着清洁电力,更在防洪、灌溉、区域能源互联等领域释放着综合效益。本文聚焦几内亚苏阿皮蒂、苏丹麦洛维两座非洲代表性水电站,揭秘它们如何用清洁电力点亮当地民生,用综合效益赋能经济发展,展现“一带一路”绿色合作的生动实践。

几内亚,这个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国家,境内拥有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等多条国际河流的源头,水资源总量占西非的40%以上,却长期面临“守着大河缺电用”的困境。数据显示,2010年前几内亚全国通电率不足20%,工业用电更是依赖昂贵的柴油发电,严重制约着其丰富铝土矿(储量占全球1/3)的开发与加工。

2015年,由中水电公司承建的苏阿皮蒂水利枢纽项目正式开工,这是几内亚独立以来投资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西非地区坝体最高、库容最大、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项目位于已建成的凯乐塔电站上游6公里处,这里河谷开阔、落差集中,是开发梯级水电的绝佳位置。

历经6年建设,2021年6月,苏阿皮蒂水利枢纽正式投产。其工程规模堪称西非“水电之最”:120米高的混凝土重力坝横截河流,坝顶长度1164米;4台混流式机组总装机容量450兆瓦,年平均发电量20.16亿千瓦时——这一数字超过几内亚当时全国年用电量的总和。更重要的是,通过接入西非互联互通电网(WAPP),苏阿皮蒂的清洁电力可输送至科特迪瓦、塞内加尔等8个邻国,惠及数千万人口。

除了电力供应,苏阿皮蒂的“综合效益清单”同样亮眼:水库形成的130平方公里水面可调节下游径流,降低旱季断流风险;库区周边新增的灌溉渠道覆盖5万公顷农田,助力几内亚从“粮食进口国”向“区域粮仓”转型;而项目建设过程中培养的数千名本地技术工人,更成为几内亚水电产业的“人才种子”。正如几内亚总统孔戴在投产仪式上所言:“苏阿皮蒂不仅是一座水电站,更是几内亚走向工业化的‘动力引擎’。”

尼罗河,这条世界最长的河流,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也滋养着沿岸11国的数亿人口。在苏丹,尼罗河沿岸集中了全国90%的人口和耕地,但长期以来,有限的水利设施使得农业“靠天收”、电力“靠油发”的矛盾突出。

2003年,由中国企业援建的麦洛维大坝正式开工,这座“世界最长大坝”的建设,彻底改写了苏丹的能源与农业格局。麦洛维大坝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北350公里的尼罗河干流上,全长9.7公里—比埃及阿斯旺大坝还长3倍,堪称“坝体工程的世界奇迹”。

项目以发电和灌溉为核心目标,采用多种坝型组合(重力坝、土坝、堆石坝)以适应不同河段的地质条件;最大坝高67米,总库容140亿立方米;10台12.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25万千瓦,年发电量87亿千瓦时,占苏丹全国发电总量的40%以上。

2010年4月,麦洛维大坝全面投产,其影响立竿见影:苏丹能源结构中水电占比从不足5%跃升至45%,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0万吨;通过配套建设的灌溉系统,尼罗河两岸400公里沿线的数百万农民告别“看天灌溉”,小麦、棉花等作物产量提升数倍;更重要的是,稳定的电力供应吸引了埃及、沙特等国的纺织、食品加工企业入驻,推动苏丹从“农业国”向“农工复合型经济”转型。

从巴尔干到西非,从尼罗河畔到中亚草原,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水电站,不仅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合作的缩影,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们用清洁电力点亮万家灯火,用综合效益赋能农业与工业,用技术合作培养本地人才,真正实现了“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喜欢我们的内容吗?那就点个赞加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下期更精彩!
从“地理阻隔”到“发展动脉”:探访一带一路上的那些公路网络
从“地理阻隔”到“发展动脉”:探访一带一路上的那些铁路网络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建设力量:槟城第二跨海大桥 泽蒙博尔察大桥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建设力量:佩列沙茨大桥 中马友谊大桥 马普托大桥
一睹印度尼西亚自然风光:被海洋与火山塑造的“地球调色盘”
一文了解中国邻居——东盟成员国
END 欢迎关注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敬请联系本号进行删改)参考来源:网络 / 中国交建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许可谢绝转载。
喜欢就点关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