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母乳喂养:“我是一个妈妈,我感觉,我好像不爱我的孩子了”

“没有乳盾根本不敢喂”“喂奶的疼痛堪比宫缩”“感觉自己像一个喂奶机器”……这是当下很多新手妈妈的真实心声。如今,“母乳是

“没有乳盾根本不敢喂”“喂奶的疼痛堪比宫缩”“感觉自己像一个喂奶机器”……这是当下很多新手妈妈的真实心声。如今,“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共识。但是,当这种倡导缺乏对现实困境的充分认知时,也可能无形中转化为妈妈们的压力之源,让本应充满喜悦的孕育旅程蒙上焦虑的阴影。

CHTV《名医堂》栏目曾邀请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马良坤、北京胸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庞宇以“爱意的纽带”为题深入解读母乳喂养背后的个体艰辛。节目不仅聚焦哺乳技巧,更关注母亲的情感体验,为这一公共话题注入了更多理解与温度。

01 光环背后的现实疼痛

节目中,产科专家马良坤细致讲解了正确的哺乳姿势:“胸贴胸,腹贴腹,孩子张大嘴像鱼嘴一样,一大口把乳头乳晕都叼进去”。可是,理论上完美的方法,在实践中却变得困难重重。

“宝宝叼着乳头硬嘬,开始没奶就使劲嘬,把乳头叼破了,然后乳头皲裂、疼痛、感染,后来的胀奶一系列问题就出来了。”不正确的衔乳姿势是哺乳初期较易出现的技术难关。而专业指导的普遍缺失,放大了这种无助感。

节目中心理专家庞宇指出:“我们心里的焦虑或无助,往往是因为知识的储备不够,或者说是一种矛盾的知识,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在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转的当下,医生和护士很难有充足的时间为每一位新手妈妈提供细致、持续的基础指导。很多妈妈在开奶、应对乳腺炎等实际问题时求助无门。这种从理论到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妈妈们在独自摸索中倍感焦虑。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个体生理差异与产后身心状态的叠加影响。并非所有妈妈都拥有“标准”的哺乳条件,如乳头凹陷等问题会增加哺乳难度。同时,产后身体的疲惫、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都会降低妈妈对疼痛的耐受度。当身心俱疲时,每一次哺乳都可能成为巨大的考验。

02 被忽视的产后情绪

“我们经常会说,为人父母是一辈子不能辞退的工作,但是它又没有入门卡,不像咱开个车还得有个驾照。”节目中,产科专家马良坤医生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道出了新手父母面临的真实状况——这是一个需要逐步适应和学习的全新阶段。母乳喂养,往往是这个阶段中第一个具体而充满挑战的日常实践。

当理想化的期待遇上具体操作,“直接回奶,一口不喂”“疼得我都有点恨孩子了”这些真实的心声便浮现出来。背后不仅是身体的疼痛,更是“别人都行,我怎么就没奶呢”这种在比较中产生的巨大心理负担。因此,一个需要被广泛认知的观点是:母爱并非总是瞬间迸发,它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滋养。许多妈妈在产后会感到一种疏离——在社会共识的影响下,理智上明确这是与自己骨肉相连的孩子,但情感上仍需要一个过程,建立属于她们的专属情感链接。这是真实且普遍的存在,并非母爱的缺位。

然而,社会语境常常将母爱描绘为一种“天生就会”的本能。当个人体验与这种设定产生距离,喂养中遇到的波折就容易演变为对自我价值的怀疑,甚至滑向“自罪”的深渊。心理专家庞宇在节目中指出,产后情绪问题有三主征:情绪低落、活动减退、注意力下降,严重时会有自罪表现。“我没有照顾好孩子,照顾家里,工作也没做好,我这是犯罪啊。”这种将现实困难等同于个人过错的苛责,在母乳喂养不顺利时,尤为明显。

正因如此,马良坤医生的提醒至关重要:母乳喂养不应成为评判好父母坏父母的标尺,更不应成为生命初期的焦虑来源。“你把心态先放平了,好好地爱自己,”她建议,“奶水若暂时不足,可以补充配方奶,确保孩子吃好睡好,你自己也能获得必要的休息,之后再尝试逐步追奶”。这个看似务实的方法,本质上是将母亲从“必须完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打破“喂养方式”与“母亲价值”的错误关联,给予学习与适应应有的耐心。这不仅是喂养策略,更是一份对母亲心理的深切关怀与支持。

03 家庭支持系统的重要性

在节目中,专家们将视角从母婴二元关系,拓展至更复杂的当代家庭结构。当新生儿降临,原本的夫妻小家庭往往会引入“外援”——从不同住的长辈前来照料,到聘请月嫂、育儿嫂。这本是善意的支持,却常常成为新矛盾的起点。

“原来觉得和老人家关系非常好,但孩子出生后,同在屋檐下,必然会产生一些摩擦。”节目中产科专家马良坤坦言,这种因育儿理念、生活习惯差异产生的微妙关系,是很多家庭前所未遇的挑战。再加上月嫂等专业人士的介入,关于“如何添奶粉”“如何断夜奶”的决策,往往在多方意见的拉扯中变得无比艰难。

面对这种局面,心理专家庞宇提出了一个“定海神针”的概念。这个“定海神针”并非某个人,而是一种关系:稳固的夫妻关系。

庞宇强调,在这个特殊时期,新手爸爸的角色至关重要,他必须从“旁观者”转变为“定海神针”的主动构建者。这份支持并非要求他精通所有育儿知识,而在于行动和情绪上的担当:

情感支持者:当妻子因哺乳疼痛或身心俱疲时,爸爸递上的一杯水、一次肩颈按摩,或一句“我来”,远比任何道理更能传递支持。

矛盾缓冲带:在出现育儿分歧时,丈夫需要主动沟通协调,稳住核心家庭的关系,避免让妻子独自面对多方压力。

积极参与者:“多干点家务”,积极参与育儿,不仅能切实减轻妻子的负担,其过程本身对父亲而言也是宝贵的减压和融入家庭的过程。

家庭的核心永远是夫妻关系。只有这根“定海神针”稳固,所有外部支持才能真正形成合力,而不是制造新的压力。这份支持的目的,是让母亲感受到“我并非孤军奋战”,从而获得真正的喘息和力量。

04 社会支持仍在路上

如果说稳固的家庭是养育孩子的“定海神针”,那么一个友善的社会环境则是母亲们能够坚持下去的“广阔土壤”。

正如节目中心理专家所言,社会应提供更科学、易获取的科普知识,帮助妈妈们扫清迷雾,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即便选择配方奶也能免于指责的友善环境。同时,加快在公共场所、工作单位建设和完善标准化母婴室,不仅是对哺乳妈妈尊严的尊重,也是一座城市文明温度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舆论应避免对母乳喂养进行“道德绑架”,转而传递一种理解与支持的态度:无论最终选择何种喂养方式,一位母亲的付出与爱都值得被尊重。

节目之外,无数妈妈的心声是:“不是不爱,而是不能。” 产假结束重返岗位后,面临的往往是难以协调的哺乳时间、缺乏隐私的挤奶空间,以及快节奏工作与背奶艰辛之间的巨大冲突。社会的支持,必须正视并着力化解这一核心困境。

05 国家发力,制度护航

家庭的支持与社会的友善,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策作为基石。节目也间接呼应了近年来国家为提升生育友好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制度性探索。

从延长产假、设立育儿假,到依法保障哺乳期女职工权益,确保其每日一小时的哺乳时间;从发放育儿补贴,到将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这些政策旨在切实减轻家庭的经济与时间负担。此外,《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如提升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并通过规范母乳代用品营销,减少不当宣传对母乳喂养的干扰,努力为母乳喂养创造一个更纯粹的环境。

这些国家层面的举措,正试图从系统层面构建一个支持家庭育儿的长效机制,让“母乳喂养”不再仅仅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整个国家共同关注和支持的公共事业。

06 走向更包容的喂养文化

母乳喂养的真谛,在于实现母婴双方的健康共赢。我们肯定母乳作为“终极个性化药物”的价值 ——为婴儿带来的免疫保护、筑牢健康基石,同时也能降低母亲患乳腺癌、卵巢癌风险的长远风险。

然而,真正的支持,在于将选择权交还给母亲。最终的决策应基于母亲的身心状态与孩子的实际需求,而非外界的标准与压力。母乳是珍贵的礼物,但它的馈赠不应与母亲的痛苦绑定。

构建一个包容的喂养环境,意味着理解每一份选择的不得已与深思熟虑。只有当家庭给予理解、社会提供便利、政策提供托底,形成支撑彼此的合力,才能让母亲们告别孤军奋战,让所有孩子都能在真正的爱与关怀中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1/24/content_5653169.htm

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9168965409713856400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438474

http://www.zj.xinhuanet.com/20250807/b3e42f5098974dababf5987757ea88bb/c.html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622753